黄南新闻网讯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宁市民政局认真贯彻“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为民办实事为载体,在为民服务、转变作风上下功夫,把群众关切作为工作的“晴雨表”,把抓好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积极关注和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持续提升养老服务品质。
敲门行动敲开独居老人的“心门”
“魏奶奶,最近家里情况怎么样了?有没有按时吃饭?腿伤最近好一点了吗?”新年伊始,火车西站社区的党委书记赵辛霞就和民政专干刘明霞前往辖区百岁老人魏奶奶的家进行探访,顺便为老人带去生活必备的米面油。前不久,老人不小心摔伤了腿,行动不便,老人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电话上讲不清楚,需要随时随地去了解一下。而这样的温暖服务只是西宁市民政工作的一个缩影!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为了让独居老人和孤老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西宁市各县区都在积极进行敲门行动,通过走访、慰问、帮助等方式,了解辖区老人的生活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需要。西宁市以老年人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16项为主要内容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并实施动态管理,全市5.6万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象能力等级评估全覆盖,建立高龄、独居老年人的定期巡访制度,重点对空巢、独居、留守、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探访,月探访率达100%。
智慧养老服务为老人幸福“加码”
“我是有福气的人,有这么好的政策,我要争取当上百岁老人呢!”居住在城中区南关街39号汽车一厂家属院的94岁高龄老年人田爱凤,老伴多年前已经去世了,她现在和大女儿同住。大女儿由于身体原因,长期卧床需要人照料。做饭、吃饭就成了老人日常生活的困难点,这个事情该怎么解决呢?田奶奶和女儿在养老服务护理员的帮助下开始使用“西宁民政”移动端进行点餐,每日午餐都由爱老幸福食堂的工作人员按时送到老人家中。针对老年人家庭的特殊困难,市民政局还为该家庭开展了适老化改造服务,安装智能化设备守护居家安全,开展家居适老化改造服务提升居家生活舒适度。田奶奶常常对上门服务的养老服务护理员说:“方便的生活,让我们倍感幸福。”
着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真正让主题教育成效惠民生、纾民困。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宁市聚焦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依托现有养老服务设施,打造2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50个农村养老服务站点,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等便利化、多元化服务;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共为6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工程,为2480户家庭照护床位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8万余人次,服务时间5.8万余小时,为600户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了居家养老品质。
文化养老由城市延伸至农村
广场舞、健步走、歌唱比赛、阅读、书画、摄影等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备受老年人青睐,“文化养老”正成为银发一族的新追求!而欣喜的是,在西宁市文化养老正在由城市向农村延伸,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也感受到了文化养老带来的愉悦,帮助农村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寒冬虽至,但是在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老年幸福佳苑里,却格外温暖热闹,青海地方曲艺贤孝、平弦等优美的旋律从院内传出,一支由村里老人自发组织的曲艺队正在彩排,经过几年的发展,这支曲艺队已经由最初的四五人发展到了如今的十几人。老人郭宝花说,曲艺队之所以有发展,与越来越好的养老政策分不开,这里有单独的排练室,功能越来越齐全的农村老年之家满足了老人在家门口集中养老的需求。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宁市把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居家社区服务,不断夯实设施基础,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点,社区为依托,机构专业照护服务为支撑,社会组织居家服务为补充”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全市已经建成44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36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39个农村老年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