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西宁:以民生温度检验主题教育深度

来源:西宁晚报     发布时间:2024-01-09     作者:樊娅楠

黄南新闻网讯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宁市各县区各部门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把“三农”工作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夯实基层基础,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成效。

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助农增收

一大早,湟中区群加藏族乡上圈村梅花鹿养殖基地内,村民华尖抱着两捆玉米秸秆,走到一只只毛色光亮、憨萌可爱的梅花鹿前,将玉米秸秆摊开铺平,看着它们埋头吃得很香,华尖脸上洋溢起了幸福的笑容。

“去年9月养殖基地投用后,我就来上班了,每个月能挣5000元,不仅收入稳定还离家近,我觉得这便是主题教育、乡村振兴给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村子变化越来越大,道路平坦宽阔,村庄干净整洁,村民们都高兴极了。”华尖笑着说。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湟中区通过深挖群加藏族乡独特森林景观资源,主打林下特色养殖和生态休闲旅游,集群化实施梅花鹿养殖基地、羊肚菌种植基地、“云上群加”太空舱露营基地建设项目,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用土地流转、吸纳务工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

湟源县9个乡镇着力促进乡村振兴。不久前,湟源县东峡乡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加快实施兰占巴村人畜分离集中养殖小区、灰条口村棠梨茶产业发展建设等22项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项目,把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乡创建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绩。

以学促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引发了强烈共鸣。

连日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学促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强化村集体经济项目审查和跟踪,统筹开展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财会、农经、种植养殖技术、农机维修等专业培训,全面提升乡村人才能力水平。指导各县区做好清产核资和产业谋划,运用好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及时、规范、准确填报资产数据。

积极培养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充分发挥典型带动和企业拉动作用,在技术推广、统购统销、品牌建设上加强合作,破解村集体底子薄、基础弱、资源有限的发展难题。

持续深化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充分激活农村资产、资金、资源,探索多种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健全完善收益分配制度……

西宁市农业农村局将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整体经济发展通盘考虑,制定契合实际的规划和措施,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巩固现有收入渠道的基础上,寻求多元增收新路子,充分发挥结对帮扶优势,解决群众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

为民造福让振兴成果可感可及

今年,大通县石山乡上丰积村村民金存虎的儿媳刚满36岁,却不幸罹患疾病。

“多亏了乡村振兴医保政策,儿媳每次住院都能报销,去年9次住院治疗费用达12.7万元,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共报销了12.2万元,帮我们缓解了很大压力,儿媳也能安心养病了。”说起乡村振兴,金存虎感慨道。

“特别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的免费培训机会,经过一个月的培训,让我们对电子商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今后的小视频作品制作展示和直播卖货更有信心。”结束培训的杨玉龙激动地说。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大通县积极践行为民造福宗旨,着眼群众关键“小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全县28690名脱贫群众及监测户精心建立“三单三卡+政策”医疗保障档案,有效解决脱贫群众不了解政策、不清楚流程、未享受待遇等问题,让脱贫群众及监测户健康有“医靠”。

大通县就业局充分利用“大通就业”公众号、专场招聘会、“直播带岗”等平台,提供多方位就业创业服务,帮助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增收。通过摸底调查,精准掌握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状况等信息,建立工作信息台账,点对点开展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各类就业专项服务活动14场次,完成转移就业14.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1.3亿元,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转移就业427人,完成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6046人次。累计组织召开“雨露计划+”专场招聘会3场次,2023年雨露计划毕业生266人,实现稳定就业182人。

“感谢‘雨露计划+’让我顺利完成学业、实现稳定就业,我会好好珍惜这次就业机会,努力工作,争取早日反哺社会。”大通县桥头镇毛家寨村村民陈万君说。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