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血脉,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传承于亿万人民胼手胝足的奋斗中,积淀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构成了中国发展的“文化密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释放出强大的能量。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作为“两弹一星”精神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方面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增长空间。海晏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调查研究,对如何培育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推进过程中创新开辟的新路径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培育打造青少年
红色研学游产业的优势与必要
培育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是抢抓发展机遇、紧握时代脉搏的必要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传播工作,提出了“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为用好红色资源、发展红色产业带来了重大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印发《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我国红色产业驶入“快车道”,全国各地都在争先布局相关产业,抢抓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海晏县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培育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谋划推出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国家级)建设项目,着力打造集研、学、游一体的全省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营地。
培育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是立足海晏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之策。在全国上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抢占“新赛道”,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海晏面临的难题。作为一个总人口3.77万人的高原内陆小县,自然气候恶劣、发展基础薄弱、人才支撑不足、创新驱动较少等现实因素长期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海晏拥有红色资源“富矿”。海晏还是“湟水之源”,背靠祁连山、坐拥青海湖、环绕金银滩草原,是最靓丽的生态名片。同时,西海郡古城两千多年的雄奇故事在这里铺展,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在这里诞生,汉族、藏族、蒙古族等9个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创造出的独特民族文化在这里代代相传。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河清海晏的自然风光以及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是新时期海晏实现抢占先机、换道超车的最大底气。而统筹资源优势,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培育“会培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消费,将人口劣势转化为收入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进一步缩小与周边地区的横向差距,扎扎实实推进共同富裕,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海晏篇章最生动的实践。
培育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是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高低,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非凡人间奇迹,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所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强大精神力量。广大青少年通过在红色研学游中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科学精神、涵养健康品质,不仅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可以更加清醒地理解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中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培育打造青少年
红色研学游产业的成效与不足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省委“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目标,海晏立足红色资源禀赋,整合特色优势资源,完善研游服务体系,投资1.45亿元打造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国家级)。目前,红色研学营地已通过省级评定,全年累计接待各类培训、研学团队43期,参训人员2946人,会培收入达到644万元,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约2200万余元。
一是坚持高位谋划,把准红色研学发展主线。充分利用县域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明等特色资源优势,高起点谋划、高规格推进、大手笔打造红色研学产业,红色研学业发展战略实现稳步有序推进。
注重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县委红色研学工作领导小组,对红色研学工作进行宏观规划与高位协调,整合县委党校、县党史研究室及部分场馆机构编制,组建海晏县原子城红色研学实践服务中心,健全完善红色研学机构编制支撑。制发《海晏县推进红色研学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等方案,积极推进开放办学,与山西省太原市示范性综合实践营地等红色研学基地开展交流合作,实地观摩调研营地建设、课程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创建特色,学习先进经验、汲取发展思路,切实保障红色研学工作有序推进。
注重整合县域资源。坚持把深度挖掘和保护利用红色资源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立足突出“红色”、体现“绿色”、彰显“特色”的发展思路,以“金银滩-原子城”5A级景区创建为契机,依托理想信念干部学院和青少年研学营地,积极整合原子城纪念馆、“221”工业旧址等红色场馆资源,成功打造“两山”理论实践教育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等教学点。深入挖掘县域各村庄红色故事、村史历程等文化资源,将东达村史馆等29处县域本土教育阵地纳入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范畴,构建起“一区两地三馆四化多点”红色研学体系。
注重项目基础建设。聚焦打造集研、学、游一体的红色研学综合实践营地,启动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国家级)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综合教研区、素质拓展区、现场教学点、红色主题公园、食宿接待等5个功能区,占地约10.6公顷,日接待规模1000人。全力推进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保护和修缮工作,投入247.2万元资金开展中国原子城(工业遗址)基础设施建设及基地旧址影剧院修缮工程,投入5.4万元对全县革命文献、遗迹、实物等史料进行系统整理保护,红色研学资源内涵不断补充、拓展、完善。
二是坚持统筹推进,打造研学培训特色品牌。围绕“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根据不同团队研学需求,搭建起红色研学旅游、干部教育培训、爱国主义教育优质平台,全程提供沉浸式研学体验。
坚持系统开发,提升党性教育质效。按照“专兼结合、以兼为主、外引内培、资源共享”的原则,全面推动党性教育融入红色研学现场教学,面向党员干部设计主题课程18门、常用线路5条,开发打造红色教育研学点15个、生态教育研学点3个、特色教育研学点4个,开发情景教学、车载教学、互动访谈式教学等8大类教学模式,形成了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党性教育板块。投资80万元打造《尕布龙》《金银滩》等2部红色剧目,话剧《金银滩》在青海大剧院成功首演,赴山东省临沂市六个县区感恩巡演,成功向全省乃至全国递出了一张具有海晏标识的“红色名片”。
坚持寓教于游,丰富青少年研学体验。以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建设为依托,聚焦“红色教育+生活体验”红色研学旅行,依托室内外设施和教具设计课程60余门,形成了以红色之旅、生态之旅、历史文化之旅、传统体验之旅、综合实践活动之旅为主线的青少年红色研学精品参观课程路线。聚焦发挥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面向省外青少年的夏令营式研学和面向省内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双重功能,建设科普教育、模拟法庭、非遗文化等13间主题教室,青少年红色研学体验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
坚持联建共促,拓宽教育培训路径。以红色研学业发展为纽带,持续深化山东临沂与海晏对口援建深厚情谊,积极搭建“临沂·海晏”党校合作共建平台,实行名师资源、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网络平台等开放共享,两地党校认定互为“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基地”,依托双方优势资源和办学经验,聚焦双城合作、整合红色资源,通过情景式、体验式、浸润式教学,把海晏本地红色资源作为“行走的课堂”,推动红色资源与红色研学教育融合发展,成为临沂海晏双城合作、异地培训新样板。
三是坚持夯实基础,确保研学旅行发展质效。围绕红色研学旅游稳步提升、研学产品品质供给,着力夯实文旅融合基础,提升红色研学游对干部群体、青年群体、游客群体等的吸引力,红色研学业逐渐成为海晏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建强师资队伍。制定出台《海晏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管理办法》等7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行党校师徒“1+1”传帮带机制,选派骨干教师到“两弹一星”干部学院跟班学习,着力提升红色研学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常态化开展县级干部“进党校、上讲台、讲党课”,将18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省内名师、高原师资先锋库县级讲师、本土优秀人才等纳入红色研学师资库,新招录研学教师5名,不断以人才支撑提升教学载体的广度和厚度。
丰富研游内涵。着力搭建与研学营地、援建地区、旅游服务机构间交流合作平台,海晏县委党校挂牌成立“中共临沂市委党校理想信念教育培训基地”等,实现多元化营地建设。强化与县域旅游文化公司联动共建,合力推出红色旅游线路,全面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与州直部门、州内三县红色研学交流合作,将海北藏族自治州自然生态博物馆、祁连县卓尔山等6个教学点整合形成生态主题研学线路,推动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研学实践资源。
促进红旅融合。坚持片区式开发、一体化设计,推出“红色研学+绿色生态”“红色研学+民族团结”等多种复合型研学路线,擦亮海晏“红色旅游+”研学名牌,金银滩草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红色草原”。注重发掘红色遗址、红色旧居、红色文学等内涵,结合庆祝海北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将第二届中国原子城红色草原文化艺术旅游季系列活动等融入红色研学内容,累计策划开展5大类21项活动,接待游客115.8万人次,成功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是产业培育的不足与短板。自2022年启动项目以来,海晏红色研学游和红色旅游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陕西延安、山东临沂、四川广元等省市相比,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系统整合与规划的力度还不够,研学品牌还未形成,在系统整合、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等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各类教学点的建设进度不一;课程设计与研发的深度还不够,教育理念还未体现,一定程度造成“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的情况;人才培养与使用的精度还不够,体制机制还未健全,缺乏对本土红色研学游指导师的培训、认定、考核和管理机制。
培育打造青少年
红色研学游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系统回顾海晏培育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的关键举措,总结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基本经验与现实启示,展望未来会培产业发展趋势,能够让全县上下坚持实干为要,实现“一城五业·全域生态”目标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对于引导海晏干部群众奋力投身“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思想引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是思想的体现。海晏培育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之所以能快速铺开,取得突出成效,关键在于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海晏县牢记嘱托、抢抓机遇,换届之年战略谋划了“全力塑造中国原子城红色经典,高质量推进红色文化研学业等‘一城五业·全域生态’发展格局”。实践证明,理论认同越彻底,信仰信念越坚定,发展之路就会越宽阔。推进海晏现代化建设,必须把理论武装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让理论的力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坚持群众路线,激发内生动力。培育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主体是人民群众,受益主体也是人民群众。如何激发群众参与意愿,让产业培育成为群众自己的事,让人人都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故事的讲述者、红色研学游的参与者,是产业培育中的一个难题。在培育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中,海晏各级基层党组织扮演了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的角色。通过开展“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年”活动,启动挤占公共牧道、草原无序流转等六大专项整治行动,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十多年未解决的基层治理难题,全面激活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提升了群众自治的能力和水平,为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培育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夯实了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实践证明,在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唤醒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只有“大家一起干”,才能激发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重大项目落实、产业培育才能深入人心,获得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实现整体推进。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培育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来做。在产业培育过程中,海晏注重运用系统思维推动工作,通过抓重点带全面,抓条线带整体,汇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合力。县委党校、县文旅局、县自然资源局作为重点单位,在培育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中发挥了重要牵引作用,特别是全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的担当作为,成为教学点打造、主题教室建设、精品研学线路研学产品设计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必须把培育打造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作为系统工程,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人群,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才能最终实现“一城五业·全域生态”整体落地,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坚持守正创新,做到抓实抓长。红色研学旅游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的生动课堂,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深入人心,从而达到培根铸魂的目的。海晏从健全组织、强化保障、整合资源等方面入手,开创8大类教学模式,设置“菜单式”教学模块,建立“红色+N”的研学课程,从无到有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工作机制和典型做法,使“一区两地三馆四化多点”的红色研学体系有了丰富支撑和坚实载体。实践证明,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的培育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既要“常抓”也要“抓长”。“常抓”就要有载体才能抓实,让研学游有落点。“抓长”就要立制度,注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挥好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
培育打造青少年
红色研学游产业下一步的路径与方向
锚定第一年启动打基础、第二年打磨定模式、第三年成型立品牌的“三步走”战略部署,下一步将紧扣问题短板,进一步健全“一区两地三馆四化多点”红色研学体系,着力在“研”字上下功夫、在“学”字上做文章、在“游”字上提能级,全力打造“原子城红色研学游”品牌,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开展宣传推介活动。积极与省内高职院校,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委党校等相关省直机关单位对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集文创产品展示、红色话剧展演、研学游产业宣传为一体的专场推介活动和巡演活动。组建专业队伍,赴山东临沂各高校、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进行巡演推介,大力提升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游品牌知名度,吸引省内外红色研学游生源。
开放综合实践中心。加快推进科学科普、公共安全、模拟法庭、财商金融、沙画艺术、卫生健康、大国工匠、创客空间等8个主题教室建设,打造集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和干部群众拓展培训、安全教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中心,延伸打造“两山理论”实践教育基地,展示地方科技、文化最新发展水平,总结宣传海北乃至青海相关行业发展和成果。
开发精品研学课程。针对不同学段学员教育实践需求,重点打造10个沉浸式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5条红色研学精品路线,通过科技赋能,活化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影视、VR体验等,形成完善的在馆教育、在校教育、在线教育体系;精心设计丰富的体验项目,结合时下流行的红色剧本杀等新形式,让青少年参与到“两弹”研发等沉浸式情景教育中,实现寓乐于教。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成立海晏县红色研学实践服务中心,全面负责全县红色研学游规划设计、管理运营相关工作。加快编制海晏县青少年红色研学游总体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红色研学游运行管理机制、协同配合与联动机制、科学评价机制及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建立研学联盟体系,办好中国原子城红色研学高峰论坛,强化省内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协同发展的省内协同模式,让中国原子城红色研学的力量辐射省内外、走向全国。
打造专(兼)职师资队伍。积极争取人员编制,综合运用社会化招聘、编制内调配等方式组建专职红色研学师资队伍。采取高校系统培养和社会机构培训提升等方式,积极对接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开发“研学导师”培训课程体系,大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红色研学师资队伍,破解当前海晏红色研学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提升红色研学教育服务质量。
搭建智慧研学平台。创建“中国原子城红色研学游”微信公众号,延伸开发运营独立App,构建集研学IP打造、红色文化宣传、研学在线教育、研学智慧管理、研学质效评价、文创宣传营销、活动发布推广、校地商务合作为一体的智慧研学平台,实现红色研学游分层级、分区域、分体系、全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延伸红色产业链条。开发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主题文创产品,深挖红色研学游与文旅产业、乡村振兴融合内涵,丰富红色研学游教育内容,延伸红色研学产业链,发展“红色研学+民族文化、农耕体验、土特产销售”的新产品新业态。以青海湖音乐节、那达慕大会、红色研学高峰论坛等文化活动为载体,探索孵化中国原子城红色文化旅游节,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以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中共海晏县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