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乡村似画 田园如歌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10     作者:王 臻

离开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盛家村20年的盛楠依然记得小山村当时的模样——土墙土路土环境,唯一一条出村的路会因为下雨下雪变得泥泞不堪。“靠天吃饭,靠井喝水,穷和脏是当时农村代名词。”

如今,重回故土,除了熟悉的亲朋好友,其他一切都变得陌生且崭新。盛楠说,方便的自来水,硬化的水泥路,亮堂的新房舍,不断提高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有村民脸上幸福的精气神……无一不诉说着这座小山村的巨大蜕变。

处在脑山地区的盛家村,是青海乡村巨变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推动农村牧区更优更快发展。从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到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从绿水青山的美丽家园到融合升级的富民产业……今日之青海,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环境整治破题,更多村庄塑造和美乡村新坦途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前提,也是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该如何选择?答案很明确——锚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赢,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从“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不难看出,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乡村治理第一步就是人居环境的治理。

“老旧的土房昏暗又闭塞,夏天漏雨,冬天只能靠煤炉和热炕取暖。那时的农村根本看不到垃圾桶,随手扔垃圾再正常不过。”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条岭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民回忆从前感慨万分。

如今,条岭村家中垃圾分类,门前垃圾包干,村道垃圾维护,“卫生日”党员干部带头清扫垃圾、疏通水沟、维护绿化带,并通过“垃圾分类积分存折”的方式,用“积分兑换”的奖励机制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一开始大家都没当回事儿,但后来旱厕变水厕,燃气炉灶取代大锅灶台,生活污水由‘提桶外倒’变为‘自动排污’,政府修路、建广场,我们住进宽敞的阳光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才发现这样的生活不仅舒服,也令人羡慕。”条岭村村民李世民深刻感受到环境整治带来的好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0年,青海省如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启动实施打下良好基础;2022年初,青海省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再提升正式拉开序幕。

我们看到环境卫生整治写入村规民约,垃圾中转站建在了县区,“禁塑令”在不少州县推进越来越深入,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更是经过多年的“禁塑”行动,实现了从全域无垃圾向全域无废转型升级……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环境革命”中,青海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破题乡村振兴的“当头炮”和“先手棋”,从全省大局到地方政府,从党员干部到农民牧民,都在为乡村的美丽蜕变集聚源源不断的力量。截至目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覆盖94.8%的行政村,所有行政村均建立日常保洁机制。

从调动村民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开始,政府的大力推进,政策的大力扶持,各个地方的积极参与,已经有了喜人的整治成果,而这份满意的答卷也让群众体会到环境改变带来的好处与幸福。

深耕精神沃土,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

陈规陋习的破除一直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着力点,然而移风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陈规陋习也绝非一时可除,如何做,怎么做,青海各地乡村在“破除”的路上,因地制宜,探索培育“文明新风”创新举措。

“村容和村貌要改变,婚事儿新办,丧事儿简办,喜事儿俭办,孝敬个老汉,乡亲们把你哈夸赞,成下个模范,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悠扬平实的花儿来自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多林镇下浪加村的“七彩议事亭”,几十条规则看起来复杂又难记,但通过传唱的形式变得简单易懂。

村规民约立起来,移风易俗有章可循,通过这些规则的遵守和执行,如今的下浪加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村规民约’,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始终过不了心里那道坎,尤其是丧事的简化。”下浪加村党支部书记杨存福回忆到,在进行入户宣讲动员后,发现只要有人踏出第一步,村民们才会愿意去尝试改变陈旧的规则,党员带头做,成为破题第一步。

有了党员带头,其他村民也在参与中看到了在婚丧嫁娶中的人情、宴席、彩礼等支出负担明显减轻,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逐步树立起来。

“一群亲朋好友、几张旧桌椅、几道家乡菜……依旧可以把婚礼办得精彩又难忘。”今年1月,下浪加村村民李永请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在自家院里办婚礼的照片,短短一天,收到百余条点赞、祝福。

“这样简办仪式的倡导和当代年轻人的观念相契合,省时省力还省钱。”李永请说,婚丧嫁娶主动向村里报备已经成为村民自觉遵守的习惯,他表示,如今村子产业发展兴旺,良好的风气也在逐步地治理中越来越深入人心,村子变得景美人也美。

不仅是婚丧嫁娶,面对村民间时常出现的矛盾,下浪加村创新探索“1496”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组建村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法律顾问等“六大员”工作队伍,推行“村民点单、党支部书记派单、‘六大员’接单、党员群众评单”的全链条闭环机制,以细“治”入微的工作举措实现乡村治理有效覆盖。

我们看到,移风易俗,面上改的是行为习惯,质上改的是价值观念。随着青海乡村治理的逐步推进,各地围绕移风易俗等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将道德文化传承、农村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治理实践,增强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个和谐文明的乡村遍地开花。

创新探索,善治实践带来“幸福收获”

“那时候的西家嘴村不仅是河阴镇排名末位的‘后进村’,还是一个矛盾多、信访多的‘双多’村。”回忆起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年,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西家嘴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山记忆犹新。

没有可发展的产业,村民素质普遍较低,法律意识薄弱,新旧矛盾叠加,面对一个又一个“难点”“堵点”,张文山迫切地想要改变村庄落后现状。

“树立法治意识,是关键。”刚上任的张文山着力抓好党组织建设、班子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把能人用起来,把制度建起来,先抓“两委”班子为民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够强的问题,牢牢抓住“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两委”为主导的民主法治村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形成“群雁高飞头雁领”的法治工作领导责任和推进体系。

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定期听取村“两委”、村民意见,主动倾听党员群众的声音,采纳党员群众的建议,依法规定和明确村内各项事务管理程序,做到依法办事,法治工作领导责任和推进体系的建立为西家嘴村民主法治村建设起了好头。

如果说法治体系的建立遏制了乡村矛盾冲突的增加,那么村民自治意识的提升和德治的融合则是熄灭矛盾之“火”、向上不断发展的关键。

“通过设立‘零距离访谈室’,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主任的村级调解委员会,落实专人负责排查、调解,一件一件去解决,真心实意为民服务,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法治带来的改变。”张文山说,把党员大会开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让党员带头学法、用法、守法,请律师到村里宣讲,解疑答惑,提升村民知法懂法意识,同时,以举行“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常态化开展家风教育和传统文化培训,让法律、道德融入百姓生活,进驻百姓心里。

多年来,西家嘴村实现矛盾纠纷“零”上交,真正形成了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化解的良好局面。

乡村治理走上正轨,西家嘴村致富奔小康的劲头也足了。如今,西家嘴村的家具产业、铺面出租、农田流转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为村民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同时,他们大胆尝试,引进蓝莓种植,进一步助力产业发展,形成了党支部龙头引领、党员示范带头、村民群策群力、有事大家议的良好风气。

西家嘴村的善治探索仅仅是青海乡村治理的一小部分,做好善治文章,青海的脚步从未停歇:清单制在乡村治理中逐步推广运用,村干部工作主阵地逐步由“房间”转向“田间”;积分制让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随着“青松治”乡村治理平台的正式运行,青海乡村治理以“数字化”开启“云端”服务新模式。

随着乡村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青海各地农村风尚正在由“旧”到“新”,实现从落后守旧、乡风不兴向感恩自强、文明和谐的转变。

记者手记:

青海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乡村治,则百姓安。

在记者走访青海乡村的路上,从带头致富的农村大户到敢破敢立的村委班子;从逐渐兴旺的产业到天翻地覆的村落面貌变化;从农牧民幸福的笑脸、井井有条的乡村发展中,感受到青海乡村治理为乡村发展带来的“红利”。

无论是条岭村的生态与生产共发展,还是下浪加村移风易俗的深刻转变,亦或是西家嘴村的善治实践,我们发现,党建引领尤为重要,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主心骨,青海乡村在发展中牢牢抓住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关键点,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夯实党在农牧区的执政基础,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成治理优势,乡村治理蹄疾步稳,乡村振兴更有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在采访中感受到,在青海乡村治理中,村民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这一态度的转变尤为重要,是乡村治理得以深入推进的重要因素。这其中,我们以善治引导村民向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利方向发展,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把党的领导机制、“两委”协调机制、党内基层民主机制和农村村民自治机制有机融合在一起,在乡村发展的痛点、堵点上全面发力,让群众由治理对象变为治理主体,发动群众参与建设美好家园,从而凝聚向上向善力量,加快实现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举目满眼绿,白云伴蓝天。今天的青海乡村,不论身处何地,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一条条整洁干净的乡村道路,一户户邻里和谐的百姓人家,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村庄,犹如一幅幅多彩画卷,镌刻在高原大地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乡村振兴推动的当下,青海的乡村将会越来越美,也将会越来越融洽有序。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