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之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省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今起推出“迎接全省两会”专题报道,充分报道青海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取得的新成就,立体展现青海大地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新气象,为全省两会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敬请关注。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生态责任重大而艰巨。青海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抢抓机遇、实干为要,始终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以更大决心筑就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坚固生态安全屏障。
今天,生态成为青海的“关键词”,被赋予更深更广的内涵。在孕育壮阔三江的雪域大地上,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生态友好现代化新青海正进阶而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成为青海以绿色作答,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生动写照。
牢记嘱托
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青海考察,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指明方向路径、擘画奋进蓝图。
青海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奋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七个新高地”,全方位推动更有力度、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全国率先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这是青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积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被不断拓展延伸。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中华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保护行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构建“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显著改善。
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三大江河出省境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连续两年达到100%,年均出境清洁水量在600亿立方米以上,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一组组数据印证着青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之树缔结硕果。湿地面积排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青海湖裸鲤从保护初期的2600吨恢复到11.4万吨,藏羚羊由最少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当绿水青山颜值与金山银山价值契合出最大“公约数”,良好生态环境已然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保护生态成为了大家的一致共识和行动。
打造样板
国家公园成亮丽“名片”
建设好国家公园示范省,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最好样板,协同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全面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加快推进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申报工作,高标准建设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国家公园已成大美青海的亮丽名片。
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全国首属开启了中国国家公园的先河。敢为人先、革新理念、积极求索,青海在一系列体制创新、原创改革的探索中,破解“九龙治水”,打破执法监管“碎片化”,实现生态管护“一户一岗”……历经艰辛付出,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面积增加到19.07万平方公里,重要生态区位完整纳入国家公园范围。
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体制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平台以及州县分控中心,高质量建成40个标准化管护站,“村两委+”机制持续优化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与此同时,全力以赴高标准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各项创建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划定拟建范围面积1.16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具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群基本成型,为推动建设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打下了良好基础。
立足江源、放眼中国,在无中创有、有中争优,一路筚路蓝缕,成就了今天以生态为大的青海。
坚持建立国家公园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建立了权责边界清晰、所有权和监管权分离、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相向而行、良性互动、有效融合的新型保护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逐绿而行
生态潜力持续释能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生态保护作为优先战略,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今天的青海,保持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定力,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各行各业正在向绿而生、逐绿而行,自然禀赋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水丰、光富、风好、地广的自然禀赋愈加凸显,昔日的发展劣势已经成为青海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抓住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依托资源禀赋,聚焦“双碳”目标,青海持续扩大基地规模、补齐电网短板、突破调储瓶颈、加快电能替代、提升消纳能力,清洁能源迈入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新阶段,产业正借“风光”竞逐发展“新”赛道。
“青海绿电”实践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印证着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双优势;青豫特高压成为世界首条清洁能源外送通道,把源源不断的电能转化为经济动能,杭州亚运会用上青海“绿电”;青海高景、阿特斯、天合等企业落户青海,从上游原材料、组件加工生产到下游的并网发电再输送,产业链条的延伸延展;加快推动零碳产业园区先行示范,“绿电”优势吸引一批技术先进、绿色低碳、具备产业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项目落地园区。
不断加快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青海省6万千瓦/60万千瓦时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哇让、同德、南山口等3个项目取得核准,实现了青海抽水蓄能项目核准零的突破。
致力于“双碳”目标实现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清洁取暖步伐加快,目前已重点实施了玛多、兴海、共和、同德、贵南、河南等县清洁取暖示范县建设,并积极推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西宁市相继纳入国家试点范围。
如今,光伏已经不单单是产业发展,更是光伏“+”效益的不断凸显,以光伏项目建设驱动生态治理,光伏园区内平均风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植被覆盖度提高,并积极推进“光伏生态牧场”试点项目建设,扩大光伏羊养殖规模,培育绿色光伏羊品牌,直接或间接带动群众稳定创收。
以生态立、凭生态进、借生态兴,在保护生态的定量中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增量,生态保护成果惠及民生改善,也辐射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奋楫笃行再启航,牢记”国之大者“,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抓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青海实践,绿水青山定将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