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河湖长+”治出水清岸绿景美新画卷

来源:西宁晚报     发布时间:2024-01-22     作者:张国静

黄南新闻网讯   清晨,初升的太阳照在北川河上,水面上几只鸬鹚、赤麻鸭在窜动,它们或嬉闹游动、或钻水觅食,灵动的姿态为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机;

傍晚,行走在南川河畔,沿河而建的灯带向南延伸,暖色的灯光下,把冬日里的南川河衬托得如画一般。如今沿南川河的绿道是市民休闲健身的最佳场所,是一条以生态修复工程为主,融合了现代生态理念的滨水休闲文化长廊。

生态为要、清水为魂。这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离不开全市上下常态化落实河湖长制。

西宁市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近年来,结合河湖长制,探索出“N+河长”等一系列创新机制,全面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加之数字巡河运用,河长制实现了智慧化“河长治”。

护河爱河引来珍稀鸟类栖息

虽然已进入隆冬,但是南川河畔依然生机勃勃。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斑头鸭“家族”在湖面自在滑行,这群可爱机灵的野鸭,成为市民手机里最火的“明星”。

灵动的野生鸟类在南川河栖息已不是罕见现象,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与当下推行的“河湖长制”有着分不开的关系。随着河道周边的环境逐年改善,市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到提高,鸟儿到了这里停下来栖息,甚至在西宁安家。

去年以来,西宁市在深化“河长制”的基础上,大力挖掘基层潜力,不断深化“党建+河湖长制”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河湖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不断壮大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发挥民间河湖长作用,建立固定巡河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将村级河湖长、巡河员、护路员、护青员、保洁员整合,从各管一段延伸到共管一片,实现队伍充足、职责整合、河湖共巡、信息共享、工作联动新局面。

智慧巡河实现一张“河图”共享

1月16日9时,城西区兴海路街道网格员王国瑾来到她负责的巡河区域。在开始工作前,王国瑾首先打开手机进入“智慧水利云”,然后点击“开始巡河”,今日的巡河工作正式开始……通过这一巡河APP,王国瑾能详细地记录自己每日巡河的路线、公里数等,如在巡河过程中发现突发情况,也能第一时间拍照记录,并上传至平台,相关部门将及时作出处置和整改。

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根据河湖分布,我市以其流经的市、县、乡、村为区域范围,以相应河段为管理内容,以各级河湖长为责任人,在全市建立起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的管理方式。目前,全市共划分为75个责任网格,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为每一位河湖长分配管辖河段,厘清“一亩三分田”,做到河湖管理无盲区。

通过智慧APP,网格员实现了线下巡河、线上反馈,快速高效记录并解决问题,让巡河更加高效。此外,智慧巡河平台建立起网络化、网格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管理体系,在多部门共享一张“河图”基础上,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河道治理。截至目前,全市75条河流、26座水库、96座涝池、18处万亩灌区、4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1处重要湿地及其他人工水体等众多河湖长制管理元素,全部用“3S技术”集成到“西宁市水利一张图”上,实现精细化查询和智能化管理。

“N+河湖长”实现高质量管护

“去年,我市探索‘N+河湖长’新路径,特别是通过多部门协同,在全省首次建立林(草)长+河湖长创新机制,共同开展联合巡河护河活动,高质量完成河湖管护工作。”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以来,我市创新提出“河湖长+林(草)长”协作机制,林草、河湖两领域的职能部门加强工作联动,建立联合督查、联动巡护等机制,通过统筹整合河湖、森林、草原、湿地等公益性管护岗位,协同开展巡河湖、巡林草湿地工作,构建履责高效、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牵头主抓,水利、林草部门统筹推进,成员单位分工协作的良好局面。

一河碧水,是风景线,更是生态线。为建立起“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全市各级部门立足特色,探索出多个“河湖长+”模式,“检察院+河湖长”“法院+河湖长”“志愿者+河湖长”……各类“+”模式通过发挥职能力量形成合力,实现了河湖管护全覆盖,不断提升各级河湖长履职能力。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