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高原城市高品质生活新标杆
西宁:深化主题教育 持续为民生“加温”
黄南新闻网讯 民生无小事,办好暖人心。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宁市紧扣“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具体目标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工作着力点,以推动民生领域改革攻坚为具体抓手,探索为民管理服务新模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以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群众最期盼的“关键小事”,将改革改在民生关键处、改到群众心坎里……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改革带来的实际成果,在打造高原城市高品质生活新标杆上显担当、有作为,推动主题教育与深化民生领域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党建引领、品牌赋能
走出基层治理新路径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宁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创新为民服务载体和机制,在办好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中提升群众满意度。
西宁市在全市范围推行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工作,自上而下念好“快”字诀。各县(区)、各单位严格落实“书记抓、抓书记”工作机制,把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纳入重点工作,着力解民忧、办实事、惠民生,以“小切口”破解民生“大难题”,以实际行动有力有效推进工作落实落地。2023年12月,西宁市12345政务服务平台受理群众诉求共29309件,环比下降6.2%;办结29282件,办结率99.8%;全市整体响应率94.87%,解决率94.27%,满意率95.97%……
开展“一张网格强基础”项目建设,划分2673个综合网格,设立10697名专兼职网格员,将涉及基层治理的“千条线”纳入“一张网格”,构建起“全科型”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创新“党员入格 一网兜底”网格服务机制,将在职党员全部纳入社区兼职网格员队伍,开展以居民点单、社区交单、单位下单、干部接单、群众评单为主要内容的“菜单式”服务,实现志愿服务需求和供给精准对接。
畅通渠道、利企便民
注入营商环境新动能
西宁市着眼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办事痛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政务服务。
为推进企业开办便利化,推出“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站服务,零费用、零表单、零见面”的“3130”模式,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天以内,经营主体登记实现零门槛、零收费、零障碍。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平均办理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企业获得用电、用气、用水时限分别压缩至32、10、8个工作日内,企业获得信贷时间压缩至13个工作日内。
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取消220项证明事项,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证明多”“证明难”问题。探索建立网上预约服务机制,21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141项高频事项实现“全城通办”,市本级可网办事项增加至550项,网办率达95.2%。推出网约车车辆运输证、二手车买卖等230余项“一件事一次办”特色服务,以改革“小切口”推动服务“大提升”。
借助金融网点靠近群众、点多面广等优势,开设“政银合作”专窗,推动政务服务向金融网点延伸,实现了审批服务从“最多跑一次”向“就近跑一次”的转变。目前,已建成政银一体化服务站49处,新生儿医保受理、高龄补贴审核、企业注册登记等95项服务事项进驻政银合作服务网点,累计协助群众办理各类事项1.6万余件。
优化供给、完善体系
打造公共服务新格局
西宁市牢固树立“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深化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完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
探索推进区域内集团化办学改革,组建西宁七中、西宁十一中两个优质教育集团,实施75所学校新(改)建项目,新增学位5900个,推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建设,深化“五医联动”,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和日间手术,推进集中带量采购药品与药企直接结算工作,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50%。持续推进DRG支付方式改革,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次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实现“双下降”。实行医疗保险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推行新增大病患者“先住院后结算”“一站式结算”等服务模式,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就医。
开展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建成148家“幸福食堂”、439个农村老年之家、2480张家庭照护床位,县区养老示范基地及福利中心覆盖率达100%,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98%,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推动开展“托育联合体”照护服务,全市83家机构可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提供托位7931个,有效缓解群众“入托难”“入托贵”问题。
覆盖全民、统筹城乡
实现生活品质新突破
西宁市聚焦民生关切精准“把脉施策”,开展就业帮扶、完善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体系建设,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出台《西宁市就业提质增效行动若干措施》等扶持政策,构建“政策扶持+援助服务+公岗安置+权益维护”四位一体援助体系,打造“一人一档全程跟踪链条式”就业服务模式,确保帮扶对象“应就业尽就业”。2023年,开展登记失业人员跟踪调查服务8.29万人次,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676人,公益岗位安置1096人,133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公租房管理和保障性租赁住房惠民工程,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7万余套,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917套,配租公共租赁住房918套。实施86个美丽乡村建设、7200户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有效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
开展“社会救助建设年”民政为民暖心行动,出台65条救助政策,建立照料护理、康复训练、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等四大类38项服务清单,创新老百姓点单、民政部门派单、社会组织接单服务模式,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格局,累计为1.1万余名困难群众提供各类专项服务6.76万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