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记者 叶文娟
山川清丽、林茂田肥、湖美草绿,百姓之盼。
一大早,青海省自然资源厅湟水流域山水工程项目专班的工作人员开始了每天的例会,“湟水山水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项目,我们要坚持‘一盘棋’思想,主动服务指导,强化调度协调,通过建立完善联络员机制和项目月调度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稳步实施。”项目专班负责人王万平说。
2023年1月,根据国家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关于组织申报“十四五”期间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通知》要求,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由青海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联合申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东部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湟水山水工程”),该项目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申报的“十四五”期间第三批山水项目中成功入选。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对受损、退化、服务功能下降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重点工程布局,湟水流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主要以构建“一轴”为柄,“两山多水”为骨,“周边山体森林和草原湿地”为屏的“伞”形生态环境支撑格局,将项目区划分为河源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直流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干流区生态廊道与人居环境提升综合治理3个修复单元,共布局3大类15个子项目。
“湟水山水工程项目总投资55.15亿元,其中中央专项奖补资金20亿元。工程范围涉及西宁市、海东市和海北州3个市州共12个区县,总面积约1.61万平方公里,项目实施周期为2023年至2025年。”王万平介绍。
湟水流域是河湟文化的发源地,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同时也是青海耕地和人口最集中的区域,以全省2.2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青海省60%的人口。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为保护湟水流域生态环境,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西宁及海东南北山绿化等专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截至目前,省、市州、县分别成立了湟水山水工程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制定印发了项目管理办法,下达了第一批工程建设资金,前不久我们也下达了第二批建设资金的申请文件,各项目正在有序的实施当中。”青海省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中心技术员李琛介绍。
至2025年,“湟水山水工程”的实施将减少湟水流域2.64%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0.39%林草植被覆盖度、完成15.77万公顷的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在进一步丰富湟水流域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和其他行业效益的同时,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构建出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为青藏高原生态修复提供示范引领。
“通过工程实施,将极大发挥湟水流域生态最大潜力、承担湟水流域最大责任、实现湟水流域最大价值,实现国土空间格局更加优化,为促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夯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重要支撑。”王万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