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3-04     作者: 何 敏

这里是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在白色冰川与高山裸岩之间发源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一路汇聚溪流,向东奔腾。


江源风景。玉树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这里是“中华水塔”,也是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是屹立于“地球第三极”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青海工作,心心念念青海生态环境,2016年、2021年两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殷切嘱托。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青海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研究制定具体可行战略性举措,扎实推进多项关键性改革,大力实施一批支撑性工程,积极开展一系列系统性治理,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守护绿色、“渲染”绿色、依靠绿色的生动实践中,青海将更多美丽献给世人,也将更多良好生存环境留给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生灵,绘就了高原大地处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扛起源头责任,确保江河碧水滚滚东流

水是生命之源,在水的滋养下,大地变得更加肥沃,生命也因此而更加多彩。

肩负着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重大使命的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责任、履行好义务,保护好生态环境,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青海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历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行动方案和总体规划要求,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建设为统领,全面推开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绿色发展新高地、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等“七个新高地”建设,有效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力以赴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春天的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黄河乡生态管护站时,站长加羊多杰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天气虽冷,但阻挡不住加羊多杰认真负责的工作热情。每个月,他走在巡山巡湖路上的日子得有二十三、四天。

从人民教师到生态管护站责任人,加羊多杰的人生转变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试点和设立。

青海深入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巩固提升行动,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在即,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全面完成。率先建立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国家公园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地处三江源核心区,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在那里,千万亩草场草山在3042名生态管护员管护下“自由生长”,由此带来的,是“千湖之县”玛多的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

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对长江源头水质五参数等9项主要污染指标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测,监测数据实现地方共享……

经过国家公园建设,青海省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每年向中下游稳定输送600亿立方米二类以上的优质水,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提升,“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2024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持续保持100%。


门源县岗什卡雪峰。通讯员 刘红 摄

擦亮生态底色,绘就绿水青山壮美画卷

有了水,就有了绿色;有了绿色,就会有更多的水。

三江源的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而三江源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也是生命共同体,保护好、修复好三江源的生态有机链条和生命共同体,就守住了青海高原的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有助于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

“以前这里是一片荒滩,现在有树有花,空气变好了,环境也变绿了。”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的生态管护员索南多加夸赞的,是玉树巴塘河国家湿地公园。荒滩变公园后,这里闹中有静,4座特色公园集品位、意境、韵味、教育为一体,充当着玉树市的绿色“空气净化器”,也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变绿的不仅有玉树,还有其他很多地方:在澜沧江源,茂密的森林树木盘根交错,钻不进去人;在长江源,广阔的湿地一眼望不到边……

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美丽中国生态“绿色屏障”,青海主动承担好生态责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生态屏障区等重点生态工程,聚力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


启动实施“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完善,河湖长制和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通过实施黑土滩综合整治、退化草场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养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国土绿化455万亩(1亩约为0.0667公顷)、防沙治沙146万亩、退化草原改良526万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下降”。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年过七旬的老党员多杰,二十多年如一日,义务守护着泽曲河畔的关秀湿地。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牧民索南仁青和无数黄河沿线生态管护员一起承担起了清洁河道的重任。他们经常徒步十几公里,奔走在巡护途中。每天出门时,索南仁青们会带上垃圾袋,再随身带上干粮,饿了就拿出来垫一口。每天回村时,空了的是背包,“满载而归”的是垃圾袋。

现如今,三江源头生态系统得以修复,生态功能得以巩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已然成为青海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所向;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也已融入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梦想所往。


祁连县黑河湿地。祁连县生态环境局供图

守护生态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青海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多样,既有三江之源,又有崇山峻岭,还有珍稀野生动植物,这些资源是青海的宝藏,也是大自然馈赠给青海的财富,对于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青海始终遵循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唐格玛村管护员吾才记得,2020年5月6日,草原上一只藏野驴被群狼围猎受伤,他将受伤的藏野驴带到自家草场,受伤的藏野驴3天后才离开了。

管护员才让说,有一年他救助了一只陷在湿地中的小白唇鹿,后来发现小鹿腿上有伤,便抱回家养了几天才放归。

2021年3月16日,在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受伤后得到救助的雪豹“凌蛰”纵身一跃消失在茫茫山野,这是我国首例雪豹救助放归与科研监测相结合的案例。

唐格玛村共有生态管护队员156名,几乎人人都有救助野生动物的经历,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已经是习以为常的。

当救助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的一种本能时,万物生灵也会以蓬勃的生命姿态回馈人类。2023年5月22日,青海向社会发布,青海分布有野生植物109科600属2867种(含亚种、变种)。2024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青海的藏羚羊、普氏原羚、雪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青海湖裸鲤蕴藏量恢复到12万吨。


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何敏 摄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也会滋养人类、哺育人类,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也让牧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在三江源头给大鵟搭建巢穴、做雪豹监测工作、参与黄河源头取水仪式、捡拾垃圾,如今,这种全新的生态教育和体验模式,正在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2023年,我们全年共计接待40个团次359人次,并在玛多县境内搭建了三四十个大鵟巢,这两个数字都比前几年数量的总和还要多。”参与黄河源园区“社区+企业+政府”生态体验模式的特许经营企业负责人王蕾博士介绍。

全新的生态体验模式发展了当地吃、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也为牧民提供了创业就业机会。“2023年我们开展黄河源生态体验合计总收入约170万元,其中有41%以上收入是以购买服务的形式直接回馈到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和当地经济。”王蕾说。

“我从贵南县来这里工作,当生活领队兼开车,每个月能收入六七千块钱。”为生态体验工作提供服务的牧民索南达杰也开心地说。

和谐共生,万物向荣。今天的青海,“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绿水青山成色更足,高原大地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图景。

[责任编辑: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