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青海品牌建设 全面升级正当时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3-14     作者:龙腾飞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十周年,是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品牌日”八周年。无论是时代发展大势所向,还是国家品牌大局所指,以及青海高质量发展所需,都使青海站在了“品牌建设全面升级”的新起点。

新起点,新征程,必有新创举、新作为。

在时代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锻造“品牌”引擎,使之成为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笔者认为,应当改变思想观念、不断吐故纳新,充分了解时代大势、发展大局和品牌之重、品牌之精。

品牌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引擎和衡量区域综合实力、检验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尺。因此,加强品牌建设,是青海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已将品牌建设上升为国家行动。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重要指示,到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品牌日”,再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部委联合印发《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都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品牌建设的重视和新时代品牌建设的迫切性。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3年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曾38次提到“品牌”这一关键词。

相对于重投资而言,品牌建设因侧重于思想、思维和方式方法的改变而备受青睐。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青海而言,不失为一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因如此,我们需清晰理解品牌的定义、作用,才能炼好用好品牌这把“利剑”。

如今的品牌已不再单指标志,而是象征与力量的综合体现。它大到国家、区域,中到产业、企业,小到产品、个人,无所不涉,无所不及。另外,品牌建设作为一项极为庞杂的综合工程,既需要高屋建瓴的战略指引,又需要行之有效的战术支撑,只有“软硬”兼施,方可事半功倍。

回顾青海品牌建设之路,我们虽所获颇丰,但在品牌战略规划、品牌建设战术、区域品牌定位、品牌环境营造、品效协同理念、品牌人才培养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升级空间。

当下的青海,以推动品牌建设全面升级为抓手,以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弥补发展短板,正逢其时、刻不容缓。

笔者以为,青海应积极融入全国品牌建设大局,顺应新时代品牌建设大趋,以国际视野、全新理念,将品牌建设上升为强省、兴省战略,通过科学制定品牌战略规划,下好青海品牌建设“一盘棋”;进一步健全品牌建设体系,通过凝聚各方之力、形成全省合力,织好青海品牌建设“一张网”;结合青海品牌强省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完善品牌建设的指导、培育、研究、激励、监督、考评和人才培养等制度,打响“青”字号品牌“一张牌”。

在品牌战略定位上,青海可充分发挥“山宗水源”的地域特色优势,构建以“江河源文化”为主体,“河湟文化”“昆仑文化”为东西两翼的“一体两翼”文化体系,形成全球独树一帜、多元融合的品牌IP。

在品牌建设战术上,应充分整合“一城两湖三江四地”优势资源,以文旅业品牌建设为主要突破口,带动农业、工业、商业、企业和商品等品牌建设升级:充分利用以“红色”为代表的中国原子城,以“蓝色”为代表的青海湖、察尔汗盐湖,以“绿色”为代表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以“青字”为代表的盐湖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绿色有机农畜产业。全力弘扬“一弹两星”精神,打造“红色高地”;推动“两湖”保护利用,做足“蓝色文章”;整合“三江三园(三园为三个国家公园)”资源,推动“绿色发展”;紧盯“四地”建设目标,叫响“青字品牌”,使之成为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驱动。

在品牌传播上,则可以长江、黄河流域为通道,以江河文化为纽带,聚力打造青海文化品牌、商品的两大“输出带”,使之成为拉动青海经济发展和撬动全国市场的“任督二脉”。

另外,应将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等力量有机整合,通过强化交流合作、提升技术素养、推动队伍建设、促进品牌培育、夯实品牌基础、加强品牌保护、优化基金使用、营造品牌氛围、推进展馆建设、完善评比政策等,共同构建“政府引导、行业支持、社会协同、企业参与”的青海品牌建设新格局。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