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筑牢青海东部门户生态屏障——海东市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一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3-14     作者:张多钧 公保安加 三盘俄日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4.9%、国土绿化31.3万亩、黄河断面水质达Ⅰ类……这是一组成绩单,更是海东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印证。

海东,黄河上游重要功能生态区,也是青海东部重要生态屏障,在全省生态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来,海东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书写了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新答卷。

我们欣喜地看到,海东天蓝地绿水清,森林环绕,生态版图越来越大,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共识。

走进新时代,迈进新征程,海东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政治自觉,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第一责任,坚定不移推进国土绿化,守护一江清水,为建设大美青海展现海东作为。

共享空间

城乡不可缺“湿”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水文、净化水质、抗旱防涝、补充地下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初春,走进海东市乐都区东部的三河湿地公园,心情格外舒畅,眼界格外开阔,只见湿地公园广场上跳舞的大爷大妈、绿道上跑步骑行的年轻人、河畔吹拉弹唱的民间艺人……异常热闹,这里是喧嚣闹市里藏着的一片宝地。

三河湿地公园地处乐都区东大桥与水磨营大桥之间南北岸的滩地,由三条河流交汇而得名,湿地公园分南北两湖,北湖引水水源为引胜沟,南湖引水水源为岗子沟,公园因地处湟水河、引胜沟河、岗子沟河交界的三河六岸而得名三河湿地公园。

公园“前身”是湟水河畔的一片滩地,草木荒芜。如今却大变样,成为市民群众争相前往的好去处,蜕变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站在湿地公园观景台俯瞰,只见以湟水河为界,两岸对称分布着两个湖泊,像是镶嵌在彩带上的两颗明珠,两湖的静谧与湟水河的灵动,勾勒出视觉美景,即便是在初春,色彩有些单调,也让人不得不惊叹。两湖周边是成片的林木,林木间是蜿蜒的绿道。

湟水河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湟水河流域安全关系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因此,三河湿地公园生态效益不可估量。乐都区生态环境局项目办主任马正举告诉记者,三河湿地公园其实就是一个小微湿地,湿地通过对湟水河河水沉淀,实现自然净化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缺水少绿的面貌,将原来的荒滩之地改造成生态景观带,极大地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

海东市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的优势是丰富的水资源,全境有黄河、湟水河、大通河等耳熟能详的河流,水资源丰富,但地域面积狭小让海东市难以“大展拳脚”。结合资源禀赋,海东市将制约瓶颈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小微湿地建设,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小微湿地定义为半年以上有水且水源稳定、面积在600平方米至8万平方米,具有一定生态、文化服务功能的小型、微型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泉、河湾等天然湿地,池塘、坑塘、沟渠、景观水面等人工湿地。

2023年,青海首批13处小微湿地正式通过省级认定,海东市占6处。目前,海东市现有湿地4893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0.07%。

小微湿地尽管面积较小,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搭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舒适的栖息环境。

今后,海东市将继续加大小微湿地项目建设力度,把家门口的小河小溪和水塘等打造成高规格小微湿地,能够让群众直观感受、体验优美生态环境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护绿增绿

提升城市“颜值”

海东市素有“青藏门户”之称,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高寒、干旱,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境内沟壑纵横,植被覆盖度低,民间有“风吹石头跑,拉着羊皮不沾草”的说法。

多年来,海东市主动融入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和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扎实推进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持续开展春秋季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不断筑牢青海东部生态安全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6%。

清晨,马海祥爬上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山,穿梭在茂密的树木间,发现垃圾会装到随身携带的编织袋里。一个上午,马海祥的巡护工作还未完成,中午下山吃完午饭后,继续开始巡护,马海祥告诉记者,今年冬季没怎么下雪,要格外预防火灾,丝毫不能马虎。

年近五旬的马海祥家住南山脚下,南山的一草一木没人比马海祥更清楚,对于山坡上的羊肠小道更是了如指掌。小时候,马海祥每天要赶着羊在南山放牧,看着一座山如何更加荒芜。这些年,马海祥成为了一名护林员,看着一座山逐渐绿意盎然。

马海祥从“利用者”变为“保护者”,看似有所损失,实则收获很多。“以前,山上没树没草,每年冬春季,一刮风就是漫天黄沙,如今一年四季满眼都是绿色。”

转变的背后是民和县坚定不移推动国土绿化工作的生动写照。早在2007年,民和县就树立了“生态立县”战略,结合全民义务植树和公益林等高标准造林项目,累计栽植各类苗木329.45万株,县城周边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民和县不断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持续加大国土绿化、城镇园林、城镇湿地、公共绿地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县城绿化景观提升改造、县城南山绿化改造提升和川口湿地公园、轴线景观公园等建设,加速城市绿色增容步伐,“以绿荫城”的实践行动扮靓城市生态颜值。

森林是陆地分布面积最大、组成结构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维持着全球的生态平衡,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多种生态功能,是维护地球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民和县绝不是个例。近年来,海东市以“三北”工程六期建设和全域国土绿化行动、全民义务植树行动为重点,着力构建以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两级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生态安全与绿色高质量发展,形成抓生态、抓发展、抓民生的强大合力,真正做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结合国家政策方针及自然资源禀赋,海东市按照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原则,全力巩固提升绿化成效、合理布局造林种草空间;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特别是协同推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为筑牢我国北疆绿色长城贡献力量。

一江清水

筑牢生态“价值”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流经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县,经民和县禹王峡出省。因此,黄河对于海东市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从“伴河而生”到“因河而兴”,海东市牢固树立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好黄河、湟水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初春的黄河静谧恬淡,黄河循化段别有韵味,天空湛蓝,黄河碧绿,积石山一片通红,三种色彩织出了黄河之美。这些年,循化县以扎实的举措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浩浩黄河在循化县清水乡拐弯后河水变缓,河道里的垃圾冲到了岸边,饮料瓶、塑料袋、废纸盒……“有时,白天看着河面很干净,一晚过后不知道哪来的垃圾就在岸边漂浮。”清水乡副乡长李加东智说。

黄河在清水乡境内流经近30公里,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母亲河,为了杜绝白色垃圾,清水乡政府将每周五定位环境清洁日。环境清洁日当天,乡村两级干部化身“环境美容师”,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全面清理黄河、清水河道漂浮物及两侧的建筑垃圾,整治河道岸边“四乱”,实现源头治理。

守护黄河安澜,是一项长期工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留得住绿水青山。2023年中旬,海东市出台印发《黄河海东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将以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为主线,以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为重点,以造福人民、永葆母亲河生机活力为目标,全面开展黄河海东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到2025年,海东市将着力稳固黄河上游海东段生态安全屏障、确保流域长久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海东力量。

记者手记:

绿水有颜值 青山有价值

距离循化县城5公里处的南岸河谷,是清水河与黄河交汇处,两河交汇冲刷,形成了一片宽阔的三角地带,久而久之,这里成了一处天然砂石料场。前些年砂石料场关停后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砂石裸露。

这两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依托全域旅游省级示范县创建机遇,背靠黄河流域清水湾、英雄湾,改造黄河、清水河两岸环境,把原来的河岸垃圾倾倒点、垃圾窝改造成休闲区、旅游点。

走进清水乡下庄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入口保留的几十棵百年古树形成独特古树道路,休闲栈道沿黄河岸边堤坝和原有村道修建,保持其自然弯曲;农家小屋沿河岸林区穿插,最大化保持其自然环境,让游客深入其中……乡村振兴示范点带动下实现了村集体与个体的双向增收,“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财富,海东是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青海东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对外形象的第一窗口,担负着坚守青海东部门户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和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历史责任,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多年来,海东始终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方法路径,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高质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展现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海东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通道,以兰西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为牵引,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深度融入产业“四地”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道路。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途径,加强补偿政策的协同联动,调整、纠正和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甚至违背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模式。

每年盛夏,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循化孟达天池、化隆九曲黄河段、乐都卯寨、民和禹王峡……各地游客在绿水青山间流连忘返,“民俗文化+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当地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今日海东,积极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探索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旅游的模式,把潜在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