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把弘扬教育家精神贯穿于新时代师范生培养中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3-18     作者:陈永涌 李和成 冶成福

去年9月,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精神的力量,教育家精神是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内生力量,是建设教育强国所需的一种精神支柱。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大先生”的核心精神品质,是教师的精神标杆,是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力量之一,应融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的培养视域中,不断厚植师范生教育情怀、强化师范生教书育人能力,为培养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作为未来教师,师范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专业学识与能力素养的高下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能否实现从教育大国发展为教育强国的根本问题。因此,以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且在师范教育中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对于引导师范生卓越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标维度:从精神象征走向群体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精神的指引是必要的,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教育家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美好理想,是教师队伍中的“领头雁”和“排头兵”,成为教育家是每个教师职业生涯中孜孜以求的崇高境界和目标。师范生培养需要精神引领。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培养什么样的教师、为谁培养教师、怎样培养教师等时代课题都有了清晰而明确的答案。目前,教育家精神更多是一种精神象征和荣誉体系,其作用更多停留于对教师的精神激励,学校也缺乏对这一精神的主动培育。因此,加快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需要在现有师范生培养视域中更加明确地融入教育家精神。鼓励师范生追求卓越,使教育家精神从精神象征走向师范生的实质培育,从而高起点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在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过程中,既要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也要传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引导社会各界不断深化对教育家的认识,使教育家精神成为每个未来教师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到的精神境地。

同时,从群体培育层面看,还应将教育家精神贯穿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将具象的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基本品质,增强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视域的政策牵引力。师范院校应将教育家精神纳入师范生培养培训各环节,确保准教师们从教育事业之始就能理解并自觉实践教育家精神;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坚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发展自我与浇灌学生并行,锻造出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的育人队伍,持续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内容聚焦:体认核心要义进行培育

师范生是优质师资队伍建设和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后备军,师范生的良好培养是输出高质量教师的重要渠道和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高校应积极响应高质量教师教育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要求,进一步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大力开展教育家精神培育,为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培育建好“蓄水池”。实践表明,教育家精神涵盖了新时代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下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坚定师范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师范生作为未来的育人者,要确保立德树人成为安身立命之本,始终秉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彰显新时代教育家的爱国情怀和心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为此,要引导师范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将教育与个人前途、家国命运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投身教育强国建设。要把弘扬教育家精神贯通师范生培养全过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促使师范生始终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同向同行,把职业发展的“小我”融入实现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陶冶师范生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的核心品质,在师范生培养中,要引导未来教师立志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在陶冶道德情操中提高师范生践行师德的能力。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指出:“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立德是树人之基,无德难以成人。教师最为重要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获得高质量的道德发展,能否在培根铸魂育新人的过程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对此,新时代师范生应强化自身道德涵养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以德为先、德高为范的价值遵循,始终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追求贯穿于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涵养师范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师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师范生培养中,要积极创设走向生活、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润心”不是耳提面命,意味着教师要以人为本、滋养学生的心灵空间。教育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分层施教、定向施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师范生要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精髓要义,以教育家精神涵养自身发展,以实际行动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方式健全: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家精神培养路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家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能跨越时空的阻隔,成为无数教师和师范生砥砺奋进、不忘初心的不竭动力。所以,教育家精神应该是师范生培养中发扬光大、致敬坚守的一种精神力量。

教育家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培养视域,还要探索多样化的培养路径,让学生积极地汲取教育家精神魅力,主动践行教育家精神内涵。其一,要围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方向引领,着力人格塑造、精神提升的较高层次,促使师范生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不断升华人生境界格局;在空间范围上,要从一堂课、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一个区域扩展到国家教育层面,形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自觉追求,坚定信仰、执着前行。其二,教育家精神是培养高素质师范生的鲜活资源,在师范生培养之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及相应教材建设中,要植入教育家精神,使课程与教材体现出教育家精神的浸润;要在课堂讲授中、在师范生见习实习研习中传播教育家精神,给师范生树立成长为教育家的目标,发挥教育家精神的示范激励作用。其三,高校应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增强教育家精神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主动践行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案例分析和游戏活动中。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中,应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于教育家精神的学习热情,深化学生对于教育家精神的理解以及求知志趣。最后,高校要创新课堂之外的教育实践,搭建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拓宽师范生汲取教育家精神的渠道。具体而言,高校可通过朋辈式、情景式、养成式等教育实践路径加强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如搭建教育家引领平台,举办教育家与师范生面对面交流活动;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和学科文化,营造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氛围等,给师范生树立成长为教育家的目标,发挥教育家精神的示范激励作用。

总之,把弘扬教育家精神贯穿于新时代师范生培养中,就要以更加奋进的姿态、更具担当的作为,着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好老师、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心用情、有力有效回应新时代对良师强师的呼唤,赓续育人兴邦薪火、勇担教育强国使命。

(作者单位均为青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