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奋力推动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22     作者:许多忠 张春海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并对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深刻阐明了教育强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独特地位和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聚合点,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在教育强国背景下,进一步厘清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与时代使命,探索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是构建青海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更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要义。

一、教育强国背景下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育强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突出特征,致力于建设全方位、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以强大的内部和外部综合教育实力为建成标志。教育强国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表现为以教育自身发展为目的,优化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和治理,使教育综合实力强大;外在价值表现为以教育为手段,服务、支撑和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教育使国家强大。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宏观层面看,是高等教育系统内外部各要素优化组合的过程,从关注高等教育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从微观层面看,是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活动中,实现内涵式优质发展。概言之,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基于青海资源禀赋,把握不同层次与不同类别高校的特色优势,通过优化组合影响高等教育系统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整体质量跃升的过程。

二、教育强国背景下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使命是人们对组织承载社会责任的主观赋予和认定,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高等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青海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共生发展;驱动青海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一)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融,高校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扎根青海办大学,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聚焦青海战略需要,动态调整、优化设置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具备胸怀天下的气度格局和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担当,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争做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的栋梁之才。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实现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共生发展

教学与科研对高校而言,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一对需要平衡的辩证关系。自两百多年前威廉·冯·洪堡创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时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后,这一原则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标志。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确立了大学科学研究的职能,使大学从传递知识的媒介转变成探索高深知识的场域。青海高等院校应主动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任务,发挥教育智库功能,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为青海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学术智慧。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学过程转化为科学探究、知识再生产和价值观形塑的过程,让师生在探索未知领域中生成批判意识、反思能力和卓越品质。在发展战略定位上,应将科教共生和产教融合作为发展目标,实现多学科协同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应基于高校类型定位科学研究,研究型高校要主动参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关键领域和重大问题研究,应用型高校要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与科研育人相结合,职业技能型高校要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工艺改进融入到校企合作实践中。

(三)着眼区域发展需要,驱动青海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青海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部门联合行动,是破解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与联动倍增效应。青海高等院校优势学科应对接区域优势资源,通过优势学科挖掘区域优势资源,形成良性循环系统。高校科研基地应对接新兴产业,创建高水平科研基地,精准把握市场产业结构新样态,增设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新专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人才。同时,要融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民族区域之间的行政边界,破除单向度帮扶支援的固有思维模式,通过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提升青海高等教育的经济贡献率和参与度。以双方联动、多元对接的方式,形成多样化的办学格局,促使青海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撑。

三、教育强国背景下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实现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教育强国发展目标,对高等教育从理念、体系、制度、治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完善彰显阶段特征与地域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优化结构布局、形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构建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制度,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一)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之维:完善彰显阶段特征与地域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理念是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理性认识与价值取向,蕴含着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目标定位与发展愿景,是高等教育变革的先导。2022年,青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完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一是认真审视高等教育质量观。回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巨大转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质量观需要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寻求平衡和张力。二是由模仿与跟跑的思维模式转向本土化、特色化发展,积累高原高等教育实践经验,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三是由单向度思维模式转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满足差异性、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激发青海高等教育系统的内在潜力,凸显高等教育在新阶段、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二)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系之维:优化结构布局形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青海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形成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特色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从纵向角度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不同,应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发展方向,满足各行各业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从横向角度看,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与技能型大学担负着培育不同类型人才的重任,要确保省域内高校办学类型的多样化。首先,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在省域内统筹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引导青海高等教育的集群发展和融合发展。其次,要从政策制定层面明晰各高校的发展定位,为不同类型高校制定不同发展目标,以多元化目标引领高校多样化发展。再次,对不同高校进行分类治理与分类评价。引导各高校准确定位办学层次,构建多样化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特色化发展态势。

(三)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之维:构建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制度是通过权利、利益和责任规范高等教育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之间关系的规则体系,包括宏观制度和微观制度,前者是国家的办学、投资和治理体制,后者是高等院校的组织架构运行体系。宏观制度和微观制度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制度。一要建立弹性化高等教育制度。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职普融通,打通各类潜在生源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制度屏障,保障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二要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探索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青海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完善招考公平、选拔科学、程序规范的招生机制。三是创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制度。青海各类高等院校要依据新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结合市场需求,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契合度。

(四)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之维: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是各级政府、各类高校、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共同处理高等教育事务的制度和规则。构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核心是优化多元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形成优质公平、和谐有序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第一,形成党的领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治理主体。遵循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原则,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优势,形成高效优质的运行机制。第二,明确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与权责边界。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落实办学自主权,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社会广泛参与,评价教育质量。做到“放管服”相结合,“管办评”相分离。第三,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治理转型升级。以高等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和精细化为发展方向,创建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出台青海数字化教育治理规章制度,构建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

(作者单位分别为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