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做到“懂青海、爱青海、 兴青海”,要求我们抓好“知、情、意、行”,持续激发青海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真正让想干敢干会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新风尚。
要深化省情认识,理清工作思路。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当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时,行动就会有很强的随机性,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思路不清、重点不明。懂青海,就要与时俱进深化省情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心青海,心系青海人民,赋予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青海表现尤为突出,发展底子薄、任务重,发展不足仍然是青海现实之困,与全国同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要将省情教育纳入全省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要常态安排“省情宣讲”,讲好青海生态故事、民族团结故事、高质量发展故事;要运用新兴技术,探索建立数字化省情教育基地,推动省情教育资源“融媒体化”;要加强学校教育,将省情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确保兴青事业后继有人;要建好、用好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历史文化传承基地、生态高地建设实践体验地等省情教育阵地,推动更多干部群众在发展一线了解省情、拓展视野、同心同德、双向奔赴,努力做好青海的事情。
涵养为民情怀,激发干事动力。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化解主体在行动中“苦与乐”的矛盾,庖丁解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庖丁从事的工作看起来枯燥,但庖丁热爱他的工作,他乐于解牛,因此也精于解牛。如果能够培养广大党员干部对青海、对事业的深厚感情,他们就能够带着热情工作,就能克服条件艰苦等不利因素,就能在干事创业中获得更多成就感、幸福感。爱青海,就要爱青海的优美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中华水塔”持续丰沛润泽,湟水河畔群鸟回归,水更清,天更蓝,优美的生态环境惠泽青海,辐射全国。爱青海,就要爱青海的各族人民。索南达杰用生命守护生态安全,尕布龙忠诚奉献、生态报国,这些榜样背后是更多可亲、可爱的青海人民,他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扎根高原大地、克服一切困难,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让昔日贫穷落后的青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爱青海,就要爱青海的特色文化。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守正创新,发展了多样、和谐的民族特色文化。爱青海,更要热爱我们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对事业的深厚感情不仅源于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源于在工作中真心付出、无私奉献,只有带着一颗心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就能以实绩收获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
树立工作目标,推动青海发展。意志建立在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是人们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求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生态兴是青海人民的重要使命,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奋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经济兴是兴省富民的重要保障,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以产业“四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清洁能源发展“五位一体”推进格局,培植青海特色优质农畜产品品牌优势,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着力提振重点领域消费,统筹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夯实现代化新青海的经济体系之基。文化兴是民族昌盛的重要条件,要加强青海文化传承发展,积极主动赓续历史文脉,谱写青海文化当代华章。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青海文明探源、优秀民族文化等领域研究,提炼展示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的青海精神标识,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符号,增强青海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民生兴是各族人民的心之所盼,要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推动农牧区优势产业提档升级,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构建“大就业”格局,打造青海特色就业品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积极开展高原医学研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听其言而观其行。“知”要解决认知问题,是基础;“情”要解决情感问题,是关键;“意”要解决意志问题,是保障;“行”要解决行为问题,是归宿。“行”是对“懂青海、爱青海、 兴青海”认知、情感、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践行“懂青海、爱青海、 兴青海”有没有取得成效的基本标准。考量一个干部是否做到“懂青海、爱青海、 兴青海”,固然要听其言,但更要观其行。事实上,在“知”“情”“意”都具备的情况下,“行”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我们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做到“懂青海、爱青海、 兴青海”,立足本职、展现修为,把对“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认知、情感、意志转化为日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真切融入生活和工作;让“知、情、意、行”四个环节紧密联系,在“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上呈现由表层向深层不断发展的状态,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以期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