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酸奶为什么这样“红”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22     作者:李兴发

“三辆大车都装满喽!开门红,好兆头!”作为一个企业的副总经理,面对接不完的订单,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着视频,尼拉在朋友圈散播着喜悦,开心得像个孩子。

“停不下来呀,根本停不下来!”包装流水线上,工人蓝泽手上忙着将刚下生产线的酸奶打包,嘴里借用着网红段子,诙谐地调侃忙碌的工作,表达着收入提高后的愉悦。

一年之计在于春。4月19日,在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多贡麻乡多贡麻村的青海藏源牧业有限公司的厂区里,一幅“火力”全开的忙碌景象。

“我们在用心做产品,在新的致富路上追逐着新的生活。”走进办公室,公司副总经理尼拉用手机里保存的一段段视频,讲述起了一份支教情孕育出的这段借助藏乡特产,带动牧民增收致富的故事。

2007年,北京大学毕业的王君如与合伙人金依敏,在班玛县支教时相识,和尼拉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尼拉回忆,被王君如介绍去上海交通大学深造,读成人本科工商管理的他,萌生了将家乡特产带去上海销售的想法。但没有门路和资金,尼拉想到了王君如。

“牧民的淳朴善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地落后的生产方式,让我们决定通过自己的知识、人脉以及资金,帮他们改变生活。”金依敏记得,王君如和她商议后,觉得从上海人喜欢的纺织品入手,创办一个以牦牛绒加工为主,生产围巾、牛绒衫的厂子,带着多贡麻乡的年轻人“闯上海”,通过经商改变他们的命运。

“找关系办手续、课余时间收牦牛绒,2009年牛绒加工厂建成。”尼拉记得,王君如托关系找技术员,金依敏找销路,他则负责找手巧老乡来培训上岗。一年的试运行,两年的经验积累,来自多贡麻乡的牦牛绒制品开始走出大山,在上海一带开始销售。“我们产品品质好,占住了市场,可惜牦牛绒量少收集难,导致生产规模跟不上,失去了很多大订单,和进军国际市场的机会。”

尼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虽然规模很小但挣到了钱,本想就这样安稳地发展下去。但没有达到王老师她们带动村里人一起挣钱的初衷。最后决定在产量大的牦牛奶上做文章,发展乳制品产业,所以就有了2017年在全国各地调研,这段在深圳超市拍下的视频。”

“想法在2015年中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时就有了,看到中央提出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些内容时非常激动。”金依敏告诉记者,从支教到创业十多年的经历中,班玛县早已是第二故乡,通过特色产业带动乡亲增收是义不容辞的事儿。

“密封阀门关好了,仪表上显示正常!”点开第二段视频,在前处理车间里,技术员尕多完成一系列操作后,制作酸奶的重要步骤离心净乳环节正式启动。身穿无菌服的他认真检查着每台设备上的仪表,随着镜头的移动,整洁规范的无菌车间,数字信息化一体的生产设备也一览无余。

2018年底,青海藏源牧业有限公司成立,多贡麻这个半农半牧村落,首次拥有了现代化农畜产品深加工能力,开始了它立足资源禀赋,重点围绕牦牛酸奶的开发和产品的致富路。王君如为产品注册了“阿咪仙巴”商标,汉语的意思是“妈妈的爱”,取资源来自大自然母亲,产业脱贫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之意。

在生产车间,记者找到了这段视频中的主人公尕多。土生土长在多贡麻乡的他,2016年跟着王君如,8年时间从一个靠打零工、挖贝母维持生计的牧民,成长为了一名有职业技术证书的技工。“只要用心干事,就能过上新生活!”尕多通过企业提供的技能培训、外地学习深造等机会,已成长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工资最高时能拿到近2万元。

如今,企业在班玛县当地聘用的固定工人有20人,临时工40多人,加上生产旺季的临时岗位,能为当地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牧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牧民却里2022年进入企业,通过在岗培训和外派深造,已经是无菌灌装线上的“大拿”,月工资7000元的他担起了家里三分之二的收入来源。王君如介绍,企业工资待遇从7000元到上万元不等,就是临时工平均月收入也在5000元左右。

从单一的罐装酸奶,到如今的巴氏杀菌奶、有机酸奶两大类共5种产品成功进入广东、上海等10余个省市市场,日销量也达到了4000箱左右。奶源需求也从四五十吨增加到了一百吨左右,产业发展带动效益也由原来一村为单位村的点,变成了如今的班玛县全县及周边相邻县的面。

团结奋进的“心”若在,振兴路上的“新”就在。王君如告诉记者,企业未来将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发挥当地牦牛奶绿色无污染的优势,生产和继续研发优质牦牛乳制品,进军更多的市场和高端领域,让当地牧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红利。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