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接力帮扶,交出满意的驻村答卷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24     作者:罗 珺

打造“一村一品”,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自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先后派出的四位“第一书记”用心用情传递好强村富民“接力棒”,团结带领海东市乐都区马营乡卡拉村全体村民,共同绘就产业强村美好图景。

适应环境、展开调研、制定规划……四任“第一书记”以卡拉村国斌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带动,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为依托,打造树品牌、守信誉、获口碑、赢市场、共致富的村粉条厂,现总产值达400多万元,使60%以上的村民受益。

破壳而出

实现“零”突破

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马营乡的卡拉村,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正因如此,也造就了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土质非常适合“麻皮”洋芋的种植,产量高且淀粉含量较高,被当地农民称之为“金蛋蛋”。

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叶成红进驻后,直面卡拉村种养产业规模散小、加工产业欠统筹的实际,积极联系派出单位,协助乡党委、政府,立足村子马铃薯优势,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投资修建了粉条加工厂。

回忆起当年的“扶贫路”,叶成红说:“当时村里连柏油路都没有,全都是土路,一下雨全是泥,粉条厂还在建设中,下雨的时候,我就蹲在墙角紧盯着工期,看着粉条厂一砖一瓦地建设起来。等粉条厂建起来了,没有知名度没有人买,我就把粉条带回去,让单位的领导、同事都买回家尝尝,没有一个人说不好的。”

2016年,粉条厂共收购加工小马铃薯400吨,出售粉条10吨,储存淀粉22吨,为96名贫困人口分红5.184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个,发放年工资福利8万元。

蹒跚学步

展现“亮”面貌

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逯玉是四任“第一书记”里驻村时间最长的,在驻村的三年时间里,她和村“两委”一起带领卡拉村全体村民,共同按下了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接续奋斗乡村振兴发展的加速键。

为延长马铃薯产业链,壮大种植规模,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逯玉为粉条厂申请了专项资金共73.93万元,修建蓄水池、马铃薯贮藏窖各1座,更新粉条生产设备9台、购买农机设备4台,实现粉条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带动了产业发展。

同时,大力发挥联农带农机制,提供就业岗位16个,年发放工资福利12万元。驻村三年后,村里历史性地实现了脱贫摘帽。作为为数不多的女书记,她错过了太多家庭温馨、孩子成长的瞬间,却用青春岁月见证了卡拉村旧貌换新颜的每一个节点,向村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驻村答卷。

茁壮成长

呈现“新”气象

“几年来,卡拉村的粉条产业越来越成熟。但问题是,相较于大型农业企业,普通农民缺少销售渠道,也缺乏人脉资源,怎么把这些产品更快、更多地销出去?”

为打通市场渠道,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张晓东一方面多次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外出到柳湾、民和等地观摩学习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本着对照先进找差距、立足自身谋发展的诚恳态度,探索农产品发展销售新路子。

另一方面,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抓住“企业帮扶”机遇,帮助卡拉村粉条厂与盐湖集团达成长期农产品帮扶协作关系,将洋芋粉条放上国企消费平台,年销售粉条30余吨,年销售金额达40余万元,实现了农产品和消费市场有效对接,解开了农产品销路“千千结”,结出了消费帮扶“钱串串”。

化蛹成蝶

显现“优”格局

2023年6月,第四任“第一书记”杨巍来到卡拉村,他带领工作队员、村“两委”成员以提高产品效益为目标,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纯手工、绿色品牌为载体,编制马铃薯绿色食品认证申报材料,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农产品项目,实现绿色与有机相结合,转“劳作”变“巧作”,用“绿色产业”演绎“金色梦想”,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提高粉条加工原料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同时,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年轻”优势,将粉条送上“云端”,打造以电商企业为纽带,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线下产品和物流资源为基础的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探索形成“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将农产品推向微信、832等电商平台销售,以线上消费带动乡村振兴。

驻村帮扶以来,马营乡卡拉村的“第一书记”们以全局思路、精品意识、倍乘方法,和村“两委”一起,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奔向富美乡村的致富大道。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