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基层减负 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29     作者:马守斌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进为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新瓶装旧药”“换汤不换药”的问题仍然没有完全根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在数字化背景下翻新变异,没文号的文件不降反增,督导检查花样繁多,基层减负面临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减”到关键处、“抓”到点子上,把握好“减”与“不减”的平衡点,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确保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减负要注重减“形式”,不减“落实”。现在个别地方“精致务虚,无暇务实”的现象愈演愈烈,有的基层干部日常忙碌在“表海”“会海”中,身后还有“打卡”“考核”紧逼,“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变成了“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为基层减负关键在“实”,主要是让基层从繁重的“无用功”中解放出来,既要紧盯反弹回潮的老问题,也要防止隐形变异的“新马甲”,下大力气减掉形式主义的“重扰”、官僚主义的“重忧”、检查考核的“重压”、问责追责的“重虑”、任务加码的“重荷”,革掉“慵懒散漫”“推诿扯皮”“虚情假意”“好大喜功”等顽疾,真正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等负担中解放出来。减形式,目的是抓落实,上级没有“减负”意识,基层减负也就无法落实,减负的成效在基层体现,减负的关键在上级部门落实减负要求上,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让基层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干事创业。

减负要注重减“包袱”,不减“责任”。“小马拉大车”现象在基层屡见不鲜,也是困扰基层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让“小马”轻装上阵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重点任务。要着力破解基层“权小责大”难题,进一步明晰权责清单,理顺“党政领导、部门管理、属地责任”的基层权责关系,明确主体责任、配合责任,使权、责、利对等,让基层干部走出“越干越怕”“越干越累”“越干越浮”的迷茫与困境。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带着基层干、干给基层看,种好“责任田”,干好“分内事”,决不将“压力层层传导”异化为“责任层层甩锅”。同时,松绑也绝非松劲,减负并非减责,基层干部也要清醒认识减负目的是激发干劲和活力,决不可把“减负”当作不担当的借口和“躺平”的理由,追求个人安逸、漠视群众利益,要在为基层减负的同时,结合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杜绝当“躺平式”干部。

减负要注重减“痕迹”,不减“质效”。基层减负是过程和手段,让基层工作“提质”才是目标和导向。减负不是减标准、减动力,而是要减内耗、少折腾、提效能。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严格限定范围、严格实施程序,避免基层眉毛胡子一把抓、“责任状”满天飞,把宝贵的行政资源和干部精力用在刀刃上。进一步规范督导考核,优化考核方式,压缩考核流程,精减考核指标,加强工作统筹,避免多头考核、重复考核,推动基层由“重痕迹”向“重实绩”转变。形式主义非一日之寒,把基层负担减到位也非一日之功,为基层减负松绑,既要“治身”又要“疗心”。完善问责制度,坚决纠正“以简单问责下级代替自己整改”的现象,决不能把问责基层作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完善澄清保护机制,让广大基层干部放开手脚闯、卸下包袱干。强化人文关怀,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求全责备,引导基层干部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干出新业绩。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