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认识她。隔壁车间的大姐,总是第一个到岗,仔细巡检设备,认真记录数据,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数十年如一日;
也许你了解他。平凡的工作经历中,写满对脚踏实地的认知、坚持到底的体会、不断学习的感悟,这些质朴的思考,也曾触动你探寻人生的意义;
也许你就是他。岁月飞逝,褪去了参加工作时的青涩懵懂,你从一名新手成长为技术骨干,但对理想坚持没有改变,对工作的热情始终如一;
……
在青海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通报的2023年度青海省“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入选名单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海高原工匠”。
“2023年‘昆仑英才·技术技能人才’项目中,由省总工会牵头开展的‘青海高原工匠’推荐评选工作是在立足我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的重大战略部署,着眼于候选人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智能制造、普及知识、传授技艺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综合考虑候选人所在行业领域、业绩贡献、荣誉基础等条件,在基层和省级专家两次评审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的。”省总工会宣教部部长刘敏告诉记者,入选的“青海高原工匠”都是立足本职岗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追求卓越、技艺超群,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加快建设产业“四地”、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青海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一线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
坚守 干一行爱一行
初到青海时,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锡铁山分公司机械工程师李顺营还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大学刚毕业他就从老家河南来到距离格尔木市还有260公里的东台吉乃尔湖旁,走进青海锂业有限公司的厂房,一待就是5年。
身穿崭新的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踏入车间。作为生产技术部一线职员,李顺营第一次上岗时,青涩的他有些手足无措。
跟李顺营一样,2008年7月,从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油气开采专业毕业的川妹子黄群来到青海油田,一干就是16年。
“上学前在家看新闻,觉得这一身红工衣真好看,可真正到了花土沟才发现这里的条件是真的艰苦。一开始很不适应,海拔高、气候太干燥不说,关键是人生地不熟,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心里觉得很孤单。”那年春节,黄群第一次没在家过年。听着电话那头父母的声音,这个瘦瘦小小的川妹子强忍着泪水告诉他们,自己在井上挺好的。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在许多“青海高原工匠”身上,我们看到突破的决心、钻研的耐心,也看到坚守的恒心。
青海省藏医院制剂科副主任娘加先,扎根技术生产一线15年,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致力提升藏药制剂服务能力,推动我省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参加工作24年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的雷晓萍始终从基础做起解决工作难题。负责完成信息运维监控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了由“事后告警”到“事前发现”的转变。牵头自主研发的信息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线上管理,将以往业务人员需要2个工作日完成的工作量缩减至1个小时,解决了之前数据源不统一、人工计算存在误差等弊端。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电力工人,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肩负着保障能源安全的坚强使命,今后我将利用创新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参加工作十几年来,国网民和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尤索夫扎根基层一线,从一名初入职场的新兵成长为青海省输电线路的技术骨干。2021年7月河南郑州突发暴雨,尤索夫主动报名参加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成立的支援河南抗洪抢险小队,凌晨到达郑州后第一时间投入供电抢修工作,为4个社区居民恢复了供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使命担当。
钻研 钻一行精一行
8微米、6微米、4微米、3.5微米……5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的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在这个目前全国单体最大、技术领先的锂电铜箔制造基地,感受到“微米的匠心”。
“电解铜箔看似简单,但要做到超薄高性能且外观无瑕疵是非常困难的,它只有人类发丝厚度的二十分之一。开发超薄高精锂电铜箔,我们从原材料的选用、设备精度的调整、核心配方的优化为抓手,经历溶铜制液、生箔制造、表面处理、产品包装等工序严格把关,最终才能生产出一卷性能优异的超薄高性能锂电池用电解铜箔。”诺德股份青海基地研究院副院长李梓铭说。
工匠以工艺专长造物,在专业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演绎着“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凭借的是精益求精的追求。
李梓铭还记得,为了突破技术难关,他和同事奋战了无数个日日夜夜。
“在那一年多,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存在的问题一个个攻破,按计划提前完成生产任务,成功批量化生产了极薄高抗电解铜箔,从8微米到6微米再到5微米,最终突破了4微米的锂电铜箔量产,率先打破了国内极薄高性能铜箔零突破。”
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精益求精、潜心钻研的工匠也能助力研发高精尖零部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1988年出生的陆逞赢是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二级资深技术专家、4万吨锂盐一体化项目组信息组组长。参加工作12年来,他扎根察尔汗盐湖生产一线,领衔主导完成20余项自动化调试任务,18项技术攻关难题,共计节约创效6890万余元,培养创新和技能人才58人,取得国家专利13项,为助力企业技能人才储备工作做出突出贡献。自主设计完成的基于工业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成功填补了OT和IT技术在钾盐行业融合技术的空白,为钾肥生产高质量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同事眼中富有活力、执行力的陆逞赢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将创新坚持到底——“今后我将沉下身子,继续钻研技术,把新技术、新技能以及5G应用技术等融合发展,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贡献力量”。
传承 老带新传帮带
被称为尕斯湖畔“花木兰”的黄群,是青海油田公司采油一厂尕斯第一运维组资料组采油工。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青海高原工匠”,在她看来,这样的蜕变离不开师父史昆的帮助。
荣获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的青海油田公司采油一厂采油班长史昆曾是2020年“青海高原工匠”。
2019年,黄群加入史昆工作室,跟他结成师徒对子。在史昆的带领下,勤奋努力的黄群立足油田生产实际,将一线生产中的技术性难题作为重点,从理论到实际,从模拟计算到现场实际,实现科技与生产无缝对接。短短几年间,带领团队成员解决集团级、公司级、厂处级生产难题9项;参与中石油集团公司技术科研项目1项;带动同事群策群力,积极开展技改革新、难题攻关等活动,在企业内推广一线创新成果应用9项,创新成果30项,国家专利4项,撰写发表专业论文6篇,成为油田骨干力量,30多岁就破格晋升高级技师,如今已成为工作室主要负责人。
工匠精神,在不断接力中传承。
自2010年入职以来,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化工工程师柴娟教授的徒弟超过约300人次,从传授工艺原理、安全生产操作技能到生产、工艺管理方法,参加学习的人员主要遍布尿素、聚合、溶剂回收生产自控室、现场操作工、技术员、生产班长、段长、主管及生产主任等岗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省总工会经济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为进一步发挥“青海高原工匠”示范带动重要作用,激励广大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省总工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切实履行人才项目主体责任,高质量做好“青海高原工匠”人才项目的推荐评选工作,目前全省已有73名各行各业高技能人才入选“青海高原工匠”,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青海省实施技能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记者手记:
我们离工匠 有多远?
在采访这群“青海高原工匠”之前,我预想了很多关键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结果跟我想象中一样,王生红、高强、李梓铭……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一连串的故事告诉我们荣誉背后的艰辛;可结果又跟我想象中不同,他们的成功似乎都建立在一件件“小事”当中——小到只是一个名词的学习、一个部件的打磨,一分钟的坚持,甚至是一次想不起来发生在哪年哪月的尝试。没有惊心动魄的细节,也没有百转千回的过程,普通、平凡,甚至有些枯燥。可他们就是在这一件件小事中,让多少“不可能”成为“可能”。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时指出:“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青海省首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田得梅、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史昆……一个个在平凡岗位上干出来的工匠,传递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我们只要立足岗位和本职工作,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才能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根扎得越深,汲取的养分就越多,向上生长得就越茂盛。从三江源头到湟水谷地,从生产一线到创新前沿,多少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在日复一日地奋斗中收获了沉甸甸的人生。
当然,人难免有懈怠。艰苦的环境、棘手的困难、未知的将来,似乎有太多的理由让我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好在,我们的人生还有另外一番景象:每天打卡的学习计划、让家人过得更好的奋斗目标、越来越好的新年愿望。
我们离工匠有多远?
我想,如果能在不懈的奋斗中,让自己的人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出不平凡的光芒,也许你就找到了答案。(记者 咸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