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青海人对“浪山”有多迫不及待?这不,气温刚到20摄氏度,大家已经按捺不住要“浪”的心,还一不小心“浪”上了央视。热闹的“浪山”,不仅馋坏了各地的青海人,也让全国网友刷新了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青海人“浪”上央视
带上家人或约上三五好友,提上锅碗瓢盆,背上食材,寻一处有山有水有树的清净之地。有人宰羊,有人支锅,有人洗菜,有人烧窑,有人烧烤……大家一起做美食、品佳肴、浪美景、拍美照。吃饱喝足后,拿起扇子舞上几曲《浪青海》《登呀登》等“浪山”专有小调消消食。傍晚临走时,再吃上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尕面片,美好的“浪山”就圆满结束啦!
“浪山”是青海方言,这里的“浪”可以解释为玩,而“山”可以是郁郁葱葱的大山,可以是草长莺飞的平地,可以是有山有水的河滩,可以是空旷的大马路。总之,只要青海人觉得可以支锅野营的地方,都能称之为“山”。
每年一到大地回暖树木吐绿时,刻在青海人骨子里的“浪山基因”便开始躁动,各地的青海人开启“开着汽车拉着锅,背着洋芋唱着歌”的“浪山模式”。立夏刚过不久,气温虽然有所回升,但青海的空气中依然带着丝丝凉意,可这毫不影响青海人“浪山”的热情。
5月12日,好山好水间,游客们纷纷走进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马家湾村开启周末“浪山”,大家在大大小小的帐篷内欢聚,共享美食。闻着一锅“熬饭”的香味,中央电视总台记者的镜头被吸引到了这里。“直播前,我已经品尝了一碗‘熬饭’,口感真的是非常鲜香……”直播镜头里,央视总台记者说。
通过央视的镜头,这种特别的乡村旅游模式呈现在全国网友眼前,可口的美食馋坏了网友。“看着看着就饿了!”“有山有水有草就能浪山,想回家了。”“最美不过青海浪山!”“浪山浪上央视了,赶紧准备点才艺。”……
“浪山”催热乡村旅游
青海之美,美在生态。从三江源头到湟水谷地、从青海湖畔到祁连山下,大美青海山清水秀,每年夏天总会迎来最美的时节,成为众多游客追寻的“诗与远方”。
青海的夏季很短,青海人会抓住短暂的时机抓紧“浪山”。每年春天,随着气温由青海东部向西部逐步升高,青海人的“浪山”会从东边的海东市开启,一旦发现有一抹绿色,大家会不约而同涌入那里。沿着黄河边,各族群众约上好友,拿着锅碗美食,聚餐闲聊,好不惬意。
最初的“浪山”,是拿上锅碗、备上食材,在绿林间共享美食,共享美好时光。这几年,为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保护区禁止进入,还有一些区域因森林防火禁止支锅起火。为此,青海“浪山”有了新变化,各地创新了乡村旅游新模式。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被群山环抱,因距离西宁市区较近,成为不少西宁人“浪山”的好去处。2015年起,边麻沟村启动实施“边麻沟花海景区”项目,打造乡村花海,发展森林生态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乡村旅游综合体,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像边麻沟花海景区这样的乡村旅游接待点,游客可租一间小木屋,点上丰盛的农家菜,一边品农家饭,一边“浪”乡村美景,解放了双手,放松了心灵。可谓美哉!
经过多年发展,青海乡村旅游已从早期的“浪山”、农家乐、采摘园,发展为休闲农庄、田园农业、花海游乐、民宿、民俗文化村等多种类型并存的模式,产业体系功能也由最初的“吃”“游”,发展为“吃、住、行、游、购、娱”。
乡村旅游模式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度假、康养、生态休闲旅游转变,涌现出了边麻沟花海景区、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湟中区乡趣卡阳景区、互助土族自治县油嘴湾花海景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花海景区、尖扎县德吉村景区、贵德美地花田景区等一批精品景区,以及祁连阿柔部落游牧文化生活体验基地、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绿洲生态园等一批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
青海的乡村旅游也不再局限于最美的夏季。互助县卓扎滩景区、湟源县宗家沟景区、互助油嘴湾景区、湟中千紫缘景区等,通过举办灯光秀、篝火晚会、冰雪游等特色活动,聚集了人气、吸引了流量、拉动了经济、促进了消费,让乡村“旺季游”持续走向“全季游”,拉长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
此外,青海各具特色的乡村民宿也蓬勃兴起,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亮点。互助纳顿庄园、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乡村民宿、湟源兔尔干24个庄廓、海晏文伽牧场星空房、尖扎恩科景区帐篷营地等,民宿已成为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旅游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特色农牧业资源,我省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逐步形成了一大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经济效益逐步凸显,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目前,全省共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9个、重点乡镇7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13个,乡村旅游接待点2325家。
依托家门口的乡村美景,大通县东峡镇田家沟村的村民陈守兰在自家院子里开办了农家乐,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尤其是6月至8月,每个周末游客爆满,我做的土公鸡、背口袋、焪洋芋等特色美食是游客必点的菜,去年一年我赚了15万元左右。”说到收入,陈守兰笑得合不拢嘴。
“十四五”以来,青海20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成为农民参与旅游业、融入市场经济大潮的重要载体,为转移和消化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陈守兰说,这几年,家门口的乡村景区不仅在夏天打造花海景区,还在冬季打造特色旅游,吸引了不少游客,农家乐的生意能从夏季持续到冬季。面对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陈守兰一直在创新菜品,希望能以农家美食吸引更多游客到家乡坐一坐,看一看。
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省乡村旅游直接从业者3.7万人,间接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就业近10万人。通过引导农户开办农(牧)家乐、经营乡村民宿、出售农牧产品和土特产、土地流转、参加合作社、直接参与接待服务或入股等方式,全省参与乡村旅游的群体越来越多,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的就业机会,也提升了农牧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