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25年守护“永不消逝的电波”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5-17     作者:倪晓颖

黄南新闻网讯   4月26日8时,49岁的电报员王秀丽准时和同事交接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她所在的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电报所目前有10名职工,承担着青藏集团公司的电报收发业务。

“请注意,文字列车报……”临近24时,电报收报终端传来一阵紧急语音提示。王秀丽定了定神,麻利地从收报终端点击确认,这是一封列车水箱上水电报。登记日志、传真投递、电话通知,动作娴熟、忙而不乱,只用了不到5分钟。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报作为最早的通信联络方式,已经走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王秀丽来说,发报、收报是她最为熟悉的工作场景之一。1999年进入电报所工作,“电报设备更新换代了好几茬,铁路通信方式一直在发展变化。”对此王秀丽深有感触。

在铁路系统内部,出于通信安全的需要,电报这种最传统最早的通信联络方式在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信息的传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铁路电报的内容,主要有列车载客、上水加油、临客开行、紧急突发情况等,收报以后,需要按照等级和类别及时流转送达。

“列车报必须随到随投,发报时限不超过1小时。”王秀丽说,每到春运、暑运期间,电报的收发传递更加频繁,晚上和凌晨也有电报收发是常事。

电报员首先要准确读懂电报内容,并再次核对电报内容后,将电报快速输入电脑中发出。若电报的主送单位只标明“各停车站”,他们还找来列车时刻表,逐一核对停车站……

“每封电报都要经过自检、互检、总检3个环节,发报时要确定收报单位、电报号、等级、受理时间和电报内容等全部正确后才能发送,不能出一点儿错。”王秀丽告诉记者,环节看似繁琐枯燥,却都是为了保证电报安全准确传递。

王秀丽拿起一本泛黄的1983年版标准电码本向记者展示:电报既是凭证,又是指令,借助电波为用户提供着信息传送服务——“背规章、背电码是入职第一课,‘四码一电’录入先得过背记关,4个数字对应一个电码,电报员就像一本‘活字典’,背熟2000余个常用汉字是基本功。”

“记得刚上班时,这里十分热闹,电话声、打字声、老师傅的教导声此起彼伏。用‘四字码’发报时,每个汉字都要被‘翻译’成一组4个数字组成的代码;在收报时,则要将每一组4个数字的代码译成一个个汉字,整理打印后再投给收报单位。10年前,电报告别‘四码时代’,进入信息化办公,一份电报的收发耗时不超过5分钟,工作更加安全方便快捷了。”王秀丽回忆着变化十分感慨。

“以前,没有五笔、智能拼音输入法,常用汉字得背得滚瓜烂熟。”王秀丽坐在发报终端前,熟练地敲击着键盘,快速输入一串串数字,显示屏上则相应出现一个个汉字。

“从‘四码’时代,到现在的5G时代,科技逐步发展,人工送报被传真和网络转递所替代。”王秀丽说,但认真劲儿不能变,对于电报中的每句话、每个字,甚至每个标点符号,她们都要反复核对。

王秀丽入职报务岗位的25年里,亲眼见证了铁路通信的快速发展。她说:“无论信息传输方式怎么变,高质量地收发每一份电报,是报所每名职工的目标。看到旅客有热水喝,享受空调出行,觉得自己的工作虽然在幕后,但很有意义!”

在旅客看不到的地方,这些永不消失、永不出错的电波,沿着铁路线不断延伸,默默呵护旅客的安全。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