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一天清晨,明媚的阳光下,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下卡力岗村俄日尖产家中热闹非凡,一场温馨、喜庆、节俭的藏式婚礼正在举行。村干部变身“服务员”在宴席间奔忙,整场婚宴简朴但不失庄重。
“我家的客厅就是宴席厅,菜品藏式包子、熬饭、手抓羊肉都是大家平常最喜欢吃的美味佳肴,一桌宴席不超过500元。”新娘子项毛吉说。一开始项毛吉的父亲俄日尖产得知女儿准备“零”彩礼结婚时,心里有些“堵”,项毛吉一番言语理顺了父亲的心结:“新时代新风尚,《村规民约》倡导‘婚礼简办新办’,既然这些内容都是大家商定的,就要自觉地遵守,这样邻里团结、和睦爱亲、崇德向善、和谐共处的氛围才会越来越浓厚。”
项毛吉的故事,是青海省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一个缩影。
红白事政府划“红线”、村规民约群众定“规矩”、新事新办大家共“和谐”……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专门作出安排部署,成立乡村治理专项组持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工作,建立专项会议推进机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大力推广各地典型经验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向纵深发展。2023年以来,青海各地劝导高价彩礼3078起,新办婚事6210起,简办丧事7282起,累计为群众减轻负担5377.76万元,反对高价彩礼、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等文明乡风逐步向好。
强化问题导向
移风易俗治理成效逐渐显现
“要认真学习推广在倡导乡风文明,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提升全省农村移风易俗整体水平,为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保障。”5月14日,全省农村移风易俗现场观摩会议上强调。
推进移风易俗是对农牧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切实回应。青海将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作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的重要载体。省委政法委主要领导亲自抓,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省民政厅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积极协同省委政法委,按照专项会议推进机制,连续两年召开移风易俗现场观摩推进会,对推动青海农村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有了规章制度,如何落地落实是关键。青海各地把村规民约立在前,按照规定程序制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实现全省4664个村(社区)全覆盖。充分发挥村(社区)“两委”和“四会”作用,督促引导群众执行。各地坚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融合,推动移风易俗存在突出问题整治,西宁市、海东市推动《西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全面落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地方性法规出台,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突出问题导向,落细落实针对性政策举措,农牧民群众人情、宴席、彩礼等支出负担明显减轻,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正在发生改变。
彩礼总价控制在5万元以下,婚车车队原则上不超过2辆,每桌宴席标准不超过500元,香烟价格最高不超过10元,酒均以散酒上桌……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作为海东市婚俗改革试点乡,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细化了操办指导标准和章程,全乡13个村的《村规民约》《“新风行动”监督委员会章程》等相关制度均已全部修订完善。同时,签订《承诺书》,建立事前报备、事后报告制度。该乡还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贤孝、道情等曲艺形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移风易俗专题宣传,切实让新农村新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
红白事大操大办、人情攀比愈演愈烈、公共卫生无人问津……面对棘手难题,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以健全完善《村规民约》为突破口,立足区域差异、民族特色、发展特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社会治理、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厚养薄葬等内容融入其中,按照党委领导、村委把关、群众定约、全民守约的模式,制定了切合实际、符合民意、易于遵守的《五约束四破除一守约》村规民约,为建设“风清气正”新农村提供强有力支撑。
创新治理方式
移风易俗制度规范逐渐完善
“彩礼钱、份子钱少了,邻里关系亲了,环境美了,生活更甜了。”这是文明新风带来的新气息。5月16日,在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积分兑换超市里,人头攒动,村民们开心地在积分超市里兑换自己喜欢的“奖品”。自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以来,唐古拉山镇通过基层积分制推广,让村里的人居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移风易俗观念也日渐深入人心,“小积分”为乡村带来了“大改变”。
“喜事新办、简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父母健在时孝顺父母,过世后丧事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降低天价彩礼这些都算是移风易俗……”5月14日,作为全省首个村级移风易俗网络直播间——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仙米村移风易俗网络直播间如约开播。直播过程中,河湟皮影戏县级传承人李彩亭向广大在线网友分享发生在自己身边和自己家里的移风易俗典型事例,仙米村网红胡三以自身经历倡导厚养薄葬、孝老爱亲、拒绝铺张浪费、不搞攀比等文明新风。
“这样的直播内容接地气,又实用。”仙米村党支部书记陈玉柱介绍,我们利用本村两委班子、四会成员、网络主播、乡贤能人等群体,以讲故事、讲政策、才艺展等形式,引导村民抵制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遏制高价彩礼、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薄养厚葬的不良之风,聚力把农民群众的人情负担减下来。截至目前,直播20余次,观看人数达 60万余人次。
只有坚持让群众“唱主角”,才能让群众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成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主导者和践行者。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各乡镇村支两委、党员、志愿者、驻村干部共同发力,通过组微信群、实地走访、召开群众“吐槽”大会等方式,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对红白事互相攀比大操大办现象的现状和危害进行宣传。同时,按照“三个严格控制”的原则完善村规民约,让违规办酒整治有了参考标准。通过村民议事会和道德评议会的协商讨论,结合本地实际,规范了酒席置办范围和宴席规格,限定了随礼最高金额。村规民约规定提倡:红事1天,白事不超过3天;随礼金额红事不超200,白事不超100;宴席规格桌数一般不超过10桌,每桌花费不超过400元;婚宴婚车不超过5辆; 以村规民约实现自我约束,实现自我管理。
移风易俗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青海各地积极推行移风易俗“亮榜晒单”制度,对农村婚丧领域移风易俗工作成效经常性地开展“晒一晒、比一比、看一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正向循环。大力推广运用“积分制”,将整治农村丧葬领域移风易俗突出问题纳入文明积分范围,建立积分超市、爱心超市等积分兑换平台,制定积分兑换制度,采取“日积分、月兑换、季公示、年总结”的运营模式,引导群众主动选择参与移风易俗。
融入百姓生活
移风易俗社会氛围逐渐浓厚
只有亲友见证、没有繁琐的仪式、把婚礼搬到风景区……5月20日,大通县桥头公园举办“抵制高价彩礼 培树婚嫁新风”“5·20”新婚夫妇集体颁证仪式暨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活动中,20对新婚夫妻手牵手走向舞台,在庄重传统的颁证仪式中,感悟婚姻的责任与真谛,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在浪漫温馨的氛围中,新人们在卷轴婚书上写下了对彼此的誓言,并签订《抵制高价彩礼协议书》。此次集体婚礼的举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婚礼从简,真情不减。近年来,青海各地通过多种形式推进移风易俗,婚嫁新风尚正逐步形成。西宁市连续3年举办集体婚礼,互助、贵德、泽库等11个县(区、市)定期举办集体婚礼和集体颁证仪式;贵德县的婚俗文化主题公园、称多县称文镇下庄村的巴银婚礼广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西宁市陈北区朝阳村村两委成员张菊的公公张树邦因病去世,乡贤参事会成员主动到张菊家中商议丧事操办事宜,并宣讲丧事简办新规,张菊当即表态要带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支持丧事简办。按原先计划的“汤米三碗”改为12人一桌的“老八盘”,不请“老师傅”,丧事时间缩减到3天,切实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大操大办把名扬,争名夺利空一场,新时代新思想,移风易俗新风尚……”在互助县哈拉直沟乡尚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村里的曲艺队带来的贤孝歌《移风易俗三句半》赢得群众阵阵掌声,连连叫好。近年来,青海省各地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劝导志愿活动,围绕乡村振兴和移风易俗开展“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健康生活、文明同行”等志愿服务,宣传普及个人卫生、垃圾分类、健康饮食等科学知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花儿、贤孝、快板、三句半等形式宣传移风易俗,用传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
一把移风易俗的 “金钥匙”,打开了乡风文明和百姓减负的“两把锁”。树立先进典型、让各地和群众学有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至关重要。省民政厅编制印发《全省优秀村规民约选编》《全省移风易俗优秀案例汇编》,为推动各地修订村规民约和落实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提供了有效借鉴。大力推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婚事监督“七步走”工作法、白庄镇移风易俗“十个一”“十带头”工作法和乙日亥村“婚丧事简办”、约束“高价彩礼”示范点。推动各地学习借鉴大通县制定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管理办法和红白喜事参照标准、东峡镇仙米村“四个一”工作法、桥头镇老营庄村“两委”细化实化村规民约群众主动接受执行等经验做法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
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工作,治理陈规陋习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新征程上,全省上下将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乡风吹到每个村居,吹进各族群众心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