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书·说命中》讲道:“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一个人走夜路,如果提前规划好了路线,清楚障碍物的位置,那么大概率是不会有“行路慌”的问题。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要认清工作方向,做好充足准备,科学预见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方能打有准备之战、成利民之事。
这个“底”,源自于审时度势。首要是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工作实际情况的底数。“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党员干部要上通方针政策和宣传意图,下明实际情况和群众呼声,既要跳出地区看地区,又要立足实情谋长远。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善于从战略高度分析和认清省情形势,明确当前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是什么,落实到位的效果是什么,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开展可行性研究,多方面调研,掌握本地区真实情况,把零散的、孤立的材料联系起来,力求从表象看深层、从苗头看趋势,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这个“底”,在于惕厉自省,知可为与不可为、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的底线。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青海地大物博但生态系统脆弱,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根据地区实际在大局中找准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个“底”在于面对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涌现的深层次矛盾,动真碰硬冲破利益梗阻的底气。“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从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聚力群众增收致富;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工作;再到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工作,着力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今天的青海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弱鸟先飞”的意识、“人一之、我十之”的拼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优化基层治理,加强民生保障,在“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时代召唤中争先进位,大步向前,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