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云上群加 合力致远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6-16     作者:郑思哲 王杜鹃 通讯员 青 组

群山环绕,松林苍翠,溪水潺潺,鹿鸣呦呦……置身于西宁市湟中区群加藏族乡的山野间,旖旎的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馈赠。

微信截图_20240616111935.png

饲养员正在给小鹿喂奶。记者 郑思哲 王杜鹃 摄

这份馈赠对游人而言是放松身心的秀丽山水,对于当地群众来说,则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6月12日,细雨中,远处的群加国家森林公园云雾缭绕,云海与密林、群山交织,宛若仙境。近处的山腰间,“云上群加”露营基地正在进行紧张施工。

“再过一个多月,这里就将建成一座集星空住宿、教育研学、康养度假、户外运动等为一体的露营基地。”看着已露雏形的露营基地,群加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玉春介绍说。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群加乡以生态为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优势,以生态“绿”换群众生活“美”、乡村“兴”。

虽然山腰间的露营基地还在建设,但位于群加乡上圈村和下圈村交界处的试运营基地已经验证了乡党委发展生态旅游的路子是对的。

“这处基地自今年4月份运营以来,逢周末必是爆满的状态。”基地工作人员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未来这里也将作为“云上群加”露营基地的一部分,主打户外团建和教育研学。

针对生态旅游,群加乡编制完成《西宁-群加乡村振兴旅游概念规划》《群加乡黑峡太空舱营地修建性详细规划》,充分发挥群加处在多重旅游区位的优势,以“一带连两翼一寺五组团”为总体布局,积极发展“农旅+”,探索“农旅游”“生态游”。

清晨柔和的暖阳透过群山照在鹿舍外空旷的场地上。一头头梅花鹿惬意地奔跑嬉闹。当饲养员拿着奶瓶走入场中,小鹿们欢脱跳跃,迅速围到了饲养员身边。

“今年产了60多头小鹿。”饲养员华尖才让轻轻抚摸着小鹿说。

“目前鹿场里有900多头鹿,是从东北地区引进的。”群加乡副乡长虎文佳说,群加乡上圈村梅花鹿养殖基地是2023年建成运营,当年就给了上圈村30万元的分红。“按照签订的协议,基地达产后的分红能有210万元。”

针对特色养殖,群加乡另辟蹊径,将目光放在了梅花鹿的身上。

上圈村是个典型的以传统养殖业为主的村落,考虑到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过养殖牛羊的经验,群加乡便决定将梅花鹿养殖基地建在了上圈村。“当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上圈村的自然环境。”虎文佳说,上圈村群山环绕,静怡空旷,正好符合梅花鹿胆小、喜欢安静的特性。

梅花鹿的自身价值是群加乡决定发展梅花鹿养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梅花鹿一身都是宝,鹿茸、鹿胎、鹿脯、鹿尾、鹿鞭、鹿肾、鹿骨等都可制药,鹿肉鲜美,鹿皮可制革。”上圈村党支部书记多杰才郎说,一头成年鹿每年收割两次鹿茸,平均能产三四公斤鹿茸。收割的鹿茸和鹿血还可以泡制成药酒进行销售。

与上圈村不同,作为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来路村则是通过种植羊肚菌实现了村民的致富增收。

“大棚里新鲜的羊肚菌已经可以采摘了。”面对已经成熟的羊肚菌,来路村羊肚菌种植基地管理员朱有德说,因为需求量大,基地里的羊肚菌只要到了采摘期,就会马上进行采摘。

“基地共有35个大棚,一个棚大概能产300公斤的羊肚菌。”朱有德介绍,虽然羊肚菌每四个月就能采摘一次,但种植的土壤需要“休息”,35个大棚轮流采摘,这样算起来一年一个大棚也就采摘两次。

即便如此,收益还是十分可观的。“基地预计年经营收益140万元。去年村里已经拿到了30万元分红。”来路村党支部书记胡发福说。

握指成拳,合力致远。群加乡下辖5个村,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子也需要因地制宜。群加乡党委依托特色资源,深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生态旅游、特色种养殖已成为全乡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力引擎。以乡农稷协作建设公司为牵引,大力推行“党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整合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项目资金和光伏分红等各类资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持续加大扶贫公益岗位及森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开发力度,不断拓宽“联农带农”路径,以土地流转、劳动雇佣等方式,有效带动农户致富增收,全乡5个村村集体经济收益全部实现破零,累计收益达250.4万元。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