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青海:牢记“国之大者” 保护生态环境 守护共生共美的多样精彩

来源:青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6-18     作者:王瑞欣

黄南新闻网讯  高原的夏季,清晨仍然透着凉意,年近50岁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达玉村牧民尖木措已经准备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行走在青海湖畔,从牧民到志愿者,再从志愿者到巡护员,他用近30年的时间守护着草原湿地与野生动物。“见到垃圾就捡起来,看到有野生动物需要救护就立即联系相关部门,如果发现隐患就第一时间处置。草原是我们的家,爱护与守护一个都不能少。”聊起平日的工作,尖木措寥寥数语却装着对家乡、对青海湖沉甸甸的爱。

素有“青藏高原基因库”之称的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它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流域不仅维护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中国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更是中国内流区完整水循环水生态过程的典型区域,形成了特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

近年来,青海省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牢记“国之大者”,锚定国家公园创建契机,在机遇把握、难题破解、路径选择上不断立新创新,实现了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在2024年的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不懈推进生态保护治理修复”,“让青海生态更美、环境更靓,不断展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画卷”。

科学修复,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项系统工程,扛起“国之大者”更需筑牢思想根基。青海始终将答好党建引领“政治命题”放在首要位置,将“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贯穿青海湖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创建等全过程。深谋细谋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措施,总投资1.24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水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14项生态保护项目,全面推进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巡护监测是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此,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探索建立“四固定、三统一”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不断充实保护站巡护监测力量,规划建设青海湖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系统,形成水空地纵向一体、日常巡护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横向到边巡护体系,努力实现重点生态保护对象和重点区域监测全覆盖。

通过先后6次实施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资源量逐步恢复,2023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2.03万吨,青海湖裸鲤从“濒危”物种降为“易危”物种。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多样性实现增量,由原有69种增加到现有的102种,湿地指示性物种整体种群数量多年保持稳定,年累计达60.6余万只。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态的基础,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从巡护监测到科学保护,从掌握资源到保护资源,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在青海步履坚定。

探索创新,国家公园建设稳步推进

2022年4月,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复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从1975年始建自然保护区,到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到如今开始创建国家公园,青海湖近五十载的保护发展历程,见证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档升级。

有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示范样本,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顶梁柱”作用,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主线,以优先保护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特有物种栖息地为核心,科学提出建设“国际湖泊湿地型国家公园建设样板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区”的发展目标。创新提出“三区”管控,在国家公园外围构建“协同保障区”,形成国家公园外“缓冲空间”,有效隔离和减缓外围区域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们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衔接各级各类空间规划,提出‘一心四区,一环多点’建设布局,即以青海湖湖体为核心,规划天峻、共和、刚察、海晏四个管理片区;以环湖公路为基础,在国家公园内外布局生态管护、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综合保障等站点,统筹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副局长久谢说。

联农带农,保护与发展并行不悖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对青海湖保护区而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既是使命所系,更是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在青海湖圣泉湾景区内,担任保洁工作的桑吉每天上班时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说起现在生活的变化,她侃侃而谈:“以前谈生态保护总觉得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现在看来每个人其实都能参与其中。我们家里现在有两名巡护员,我还在景区从事保洁工作,每个月的收入加起来也有几千元了。跟之前相比,生活质量有了全面提升。”

像桑吉这样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的牧民群众还有很多。为了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刚察县委、县政府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先后建成开放4个生态观景点,不仅有效保护了青海湖裸鲤(湟鱼)的栖息地,也为前来观赏的游客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体验区。“景区建成开放后,我们从周边村子招聘牧民从事保洁和安保工作。除了日常的工作外,这些牧民还自发成为了景区生态保护义务宣传员。看见游客乱投喂、有不文明行为等,他们都会上前劝导。大家越来越重视对湟鱼的保护,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刚察县仙湖旅游投资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保学才告诉记者。

记者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了解到,为探索保护发展平衡路径,深化顶层设计,青海湖保护区借助环湖公路及国省干道,先期规划了8条生态体验精品路线,促进国家公园内外协同发展。同时,利用游憩资源,系统布局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项目,探索特许经营,研究编制青海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空间布局、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等专项规划。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青海湖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以来,极度濒危的动物普氏原羚数量已从2001年的300多只恢复到目前的3400余只,黑颈鹤由原有30余只增长到130余只。“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被打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不断实践创新,共生共美的多样精彩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