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价值审视与培养路径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7-06     作者:李 翠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以量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半导体技术、大数据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创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领域、新业态,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变革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关键主体,需要高校积极承担起新时期赋予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价值审视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深化教育内涵具有重要助推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要顺应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将我国教育重心和主要关注点逐步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逐步从应试教育转向内涵发展。注重人才资源的储备和培育,在尊重新质人才发展需求与价值期待的同时,为其提供更为精准化、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培养方案,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体现。高校加强新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有助于实现教育链、人才链、科技链、创新链等的高效融通,促进新质生产力获得可持续发展。高校可通过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师队伍、保障机制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充足的能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学术研究型人才;通过系统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工作原理、技术结构和运行机制等,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升级转化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例如,高铁、国防等科研成果,量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前沿技术皆由高校主导完成。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长效化、系统化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予以支撑。高校应主动从培养理念、培养机制、培养手段等方面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部署,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协力提升新质人才培养实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实施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专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小组,就世界性、全国性、区域性战略发展规划、市场发展需求、产业布局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和前瞻性研判。基于科学研判,整合优势资源,深化“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一方面,组建高质量的交叉和新兴学科群、科研攻关团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式发展;加大对科研平台、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等的投入力度,集中优势力量围绕“卡脖子”领域进行专项攻关。另一方面,依托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工学融合机制,依托订单式培养、项目式教学、特色产业学院等手段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为教育现代化转型储备具有实践经验、工匠精神和科研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尊重人才培养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遵循课程结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重视课程内容规律,逐步实现从单一课程内容向跨学科课程内容、交叉学科课程内容的传递,重点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核心知识和内容的传递。开办少年班,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早期干预、贯通式培养;围绕学术前沿、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等选拔针对性人才,进行长周期、连贯式培养,对特殊人才实施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本科—博士连读的超常规培养模式,显著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开办“精英学院”,对专项创新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和专项教育,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进行专才专育,帮助拔尖创新人才尽快成长。

配齐配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教师队伍

加强对优秀教师资源的引进。一方面,高校要依托各种招聘渠道,引进国内外优秀教师资源,以公开透明的政策,保障意向人员能够更为直接地掌握该校人才引进相关的福利待遇信息。另一方面,创新优秀师资招聘形式和手段,依托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国家级实验平台、省级实验平台、科研津贴、项目补助等科研优势,吸引优秀教师进校工作。

加强对优秀教师资源的培育。整合线上线下优质教育资源,开发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师的专项培训课程,包括基础知识、能力提升、科研素养、实践教学等多层次进阶式培养课程,着力提升教师主体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满足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同时,定期组织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学术论坛、交流研讨会、观摩督导、学术沙龙、政策围读等活动,提升广大教师对新质生产力、新质人才的思想认识。

加强对优秀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评价体系、监督机制和交流机制。构建“科研成果+教学成果+交流研学”等多层次评估考核体系,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评估;落实动态反馈机制,结合专家反馈、学生反馈和教师主体间的各类反馈信息,以结果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估,激励教师参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理论考核、综合测评、实践技能比拼、科研能力考核、师德师风考察等,以确保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高校应推出一系列创新创业基金、科研津贴、科研补助、创新创业奖项、创新创业学分等,激励广大师生积极投入到重点行业、新兴产业、前沿科技等的研发。需要注意的是,在倡导学术自由的同时追求诚信科研,保护和尊重科研主体的自主知识产权,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李翠,太原理工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