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7月的祁连山,宛如一副色彩斑斓的巨型画卷。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百里油菜花铺展开来,形成一片“金色花海”,与远处的祁连雪山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天然画卷。
在这如梦如幻的花海之间,一列列高原动车像一道道银色闪电,飞驰于花海间。车窗外的风景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每一帧都诉说着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
交通兴则百业兴。2014年12月26日,青藏高原首条高速铁路兰新高铁开通运营,青海从此迈入高铁时代。青海区位优势及交通通达性得到极大提升,从青海进入新疆迂回兰州的绕道跋涉成为历史,高原交通版图有了新的延伸。
兰新高铁东起甘肃兰州,经青海西宁和甘肃张掖、嘉峪关,终至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线路全长1786公里,其中青海境内267公里。
受益于兰新高铁带来的发展机遇,距离西宁150公里的门源县城,从一个没有铁路的偏远城镇直接跨入了高铁时代。以往,县城百姓前往西宁走亲访友、购物就医,坐汽车需要翻越九曲弯弯的达坂山。兰新高铁的开通,将从西宁到门源的时间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至38分钟,让百姓的“苦在囧途”变为“乐在途中”。
高铁在方便百姓出行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门源县文旅局数据显示,2013年门源县接待游客130万人次,而高铁开通十年后的2023年游客达200万人次,增长1.5倍。2024年门源县宾馆已增至65家,同比2014年增长3.8倍;农家乐暴涨至95家,同比2014年增长11.88倍;旅游从业人员3600余人,同比2014年增长3.27倍。所有的这些,皆源于兰新高铁的开通运营。
37岁的李宁是门源县的“文旅大咖”,大学毕业后,让他下定决心义无反顾选择回乡创业,也源于兰新高铁。
照壁山是门源县久负盛名的一个景区,从山顶能360度俯瞰门源县全貌,还可环视莽莽祁连山雪景,饱览百万亩油菜花海,也是看日出、观夕阳、望云海的绝佳位置。高铁开进家乡,让李宁的选择有了底气,开始专注于照壁山的景区开发,短短几年,景区便迅速成为众多游客心向往之的旅游打卡地。
“我们景区投资超1亿元,正在推进二期工程建设,有兰新高铁加持,我对景区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李宁信心十足。
依托兰新高铁,门源县的旅游如雨后春笋蓬勃而起,先后获“中国十佳最美乡村”“中国美丽田园”等荣誉,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偏远小县,一举成为青海省最具吸引力、竞争力的旅游热地之一。
滚滚高铁拉近距离带来财富。每一天,都有3万余袋的沙棘原浆从门源县青海吉上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运到全国各地。为应对接踵而至的订单,车间工人们昼夜忙碌。
“高铁真是惠民利民、推动经济的好帮手,门源靠着高铁提升了名气,我们企业也跟着受益。”车间负责人刘萍说。随着高铁开通,旅游热兴起,门源县沙棘产品市场不断扩大,曾经藏在深闺无人知的高原沙棘饮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
“每天途经门源的动车有5对,在周末和节假日增加高峰线,以更好地服务旅客,实现便捷的一日游模式。”青藏集团公司客货管理部副主任李葭介绍。
兰新高铁开通后,青藏集团公司出行井喷式增长,旅客发送总量从2014年814.2万人次快速增长到2023年的1492.7万人次,增长了近2倍。
十年来,兰新高铁青海段累计运送旅客1.13亿人次。伴随日益增长的旅客人流,铁路服务也在更新升级。2021年7月1日,扩建后的门源站正式亮相,日最高吞吐旅客超6000人次,车站运输能力大幅提升,助力地区旅游业和区域经济蓬勃发展。
兰新高铁的开通运营,也让高原铁路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自2014年以来,青藏集团公司相继开通了兰州、西安、成都、重庆、银川、北京、上海、武汉等重要城市的直达动车组列车。目前,西宁站开往全国各地的直达列车已达84.5对,覆盖27个省会城市(直辖市、首府),通达率90.3%,进一步缩短了雪域高原与祖国内地的时空距离。
以门源为缩影,飞驰的高铁为高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跑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外交流与合作处负责人介绍,兰新高铁开通以来,青海旅游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累计接待游客3.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373.6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其中2023年游客接待量达到2014年的1.3倍。省外游客中,通过铁路入青的占比37.8%。铁路沿线地区游客量大幅增长,西宁市游客接待量比2014年增长了70%,海东市增长140%,海北州增长190%。铁路成为游客入青的主要交通方式和拉动青海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