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清晨,明净的阳光洒在大通县桦林乡阿家沟村的崇山峻岭。放眼望去,一条水泥路蜿蜒向上,伸向阿家沟村第三自然村。
然而,有谁想到,这个地处青海“脑山”地区、交通不便的边远山村过去因为出村的路坑洼不平,成为村民出行的“心头病”。
这条路,让村民吃够了苦头。村民吴生海感慨道:“我家在坡上,这条回家的路虽然只有几百米,但坡陡不说,还坑坑洼洼,下雨天连摩托车都没办法上来,一遇到雨雪天气,我们就窝在家里不出门。”
没有公路,农户想卖农副产品挣点钱都卖不出去,村民守着资源,却过着缺钱的日子。
有一次,省总工会派驻第一书记简成贵召集党员开会研究村里的工作。让简成贵没想到的是,所有党员异口同声地说:“村里的事千头万绪,但最要紧的一条是,先把村里的路修好。”党员的话,无疑是村民的心声。
简成贵和村两委商量修路的事,村两委表示,路虽短,但村委会不是不想修而是没钱修。“困难肯定有,但是这条路一定要修!”
那么,钱由谁出?驻村工作队发挥工会组织优势,积极协调省总工会拨付了11万元资金。
5月份,村里请来了大通县交通局的技术员,开始踏勘路线。村民们一看,这真的是要修路了,都喜出望外,铆足了劲。“小工一天160元,村里的脱贫户愿意就干!”51岁的靳成德第一个报名,紧接着,7名脱贫户就上岗了。
8天时间,一条500多米长的水泥路修成了。“太高兴了!就等着秋天马牙蚕豆丰收了,拉出去卖个好价钱!”村民高兴地说。
要想富先修路。记者在大通县采访时随处可以看到纵向到村、横向成网的农村公路。在康乐、窎沟、边麻沟等14个生态旅游村,共计150公里的农村公路串起了4处旅游景区和123个农家院,2840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今年,湟源县投资约6300万元推进实施和平乡茶曲至马场台乡村旅游公路、大华镇塔湾片区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项目等12个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建设总里程84.17公里,建设4座便民桥梁,推动农村公路实现“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由畅到美”的改变……这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出行便利的好处,更多的贫困地区受惠于“路路通”,从昔日的“穷窝窝”摇身蝶变成了今日的“香饽饽”。
这几年,西宁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紧紧围绕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总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西宁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238公里,乡镇通三级路比率达到98%,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99.46%。建立了覆盖县、乡、村道的“路长制”管理体系,建成了“县有执法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
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全市农村公路领域累计完成投资9.72亿元(其中中央车购税资金4.31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便民桥涵30座,处置隐患里程462公里。湟中区、大通县、湟源县全部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西宁在全省率先完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