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对于西北首个获此殊荣的省会城市西宁市而言,其背后,是坚持提升城市颜值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持之以恒,是誓让荒山披“绿衣”的坚定不移,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不懈努力,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
盛夏时节,满目皆绿。如今,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绿色“福利”开窗可见、触手可及,人们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生态环保理念根植内心深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加被推崇。今日西宁,山水相连、水城相依,处处皆绿满目皆景。
两山青绿护古城
城市居民添福利
7月的清晨,西宁市南酉山绿化区空气清新、绿树成荫,伴随着微微细雨,听着清脆鸟鸣,辛小伟漫步其间,看着笔挺苍翠的树木,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是他发自内心的欣喜。
对于辛小伟而言,南酉山是他开始参与绿化造林的地方,也是他绿色梦起的地方。作为曾经的西宁市湟水林场大南山绿化组组长,如今51岁的辛小伟脚步踏遍了南山绿化片区的沟沟岔岔。从事林业工作19年以来,他完成了1502公顷造林绿化面积,他说,每一棵树都是他的“宝贝疙瘩”,虽然今年辛小伟调任到林场办公室工作,但只要一有空,他就要上山去看看。
“南北山绿化初期,我们大面积种沙棘等灌木来改良土壤,后来开始种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青杨、柽柳等乡土树种,再往后加入了沙枣、山杏、山桃、海棠、丁香等开花小乔木。细细算来,到现在有40多个品种了。”辛小伟感慨着眼前这一切的来之不易。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冬季高寒风大,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紫外线强,一直缺林少绿。南北山土壤贫瘠,很多土地寸草不生,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被誉为西宁“造肺工程,润肺工程”的南北山绿化工程,打响了绿化荒山的攻坚战、持久战。
“刚开始绿化时,南北山干旱缺水,树木成活率很低。荒山没有路,靠人工背水、背树苗上山。”辛小伟回忆过往不由感慨道。当说到现在,他则用今非昔比来形容:“你看,现在林区道路四通八达,运输成本降低了。建成了由泵站、蓄水池、输水管道等设施组成的林灌网络系统,覆盖整个造林区域,实现对不同山头、不同树种实行穴灌、漫灌和喷灌相结合的精细化灌溉,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树木成活率高了。”
30多年间,南北山绿化工程接续实施,每年春季义务植树接续推进,几代人接续奋斗,南北山绿化总面积达到3.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7.2%提高到79%,建立了以乡土针叶树为主,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森林生态体系,形成了省市两级指挥部办公室主导,168个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驻军、武警部队和部分个体参与分片承包,划分117个绿化承包责任区的绿化责任体系,探索出一套高寒干旱地区荒山造林的成功模式。
随着南北山绿起来,南北山陆续建起来的湟水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大墩岭公园、南山公园、石峡清风景区等以山地森林景观为主题的景区,让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绿色”福利。
守一城碧水东流
观湿地水鸟千姿
雨后的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蓝天白云、绿树碧水交相辉映,组成夏日里一幅美不胜收的生态画卷。
河道沿岸,由枯枝死树等绿色废料制作的护栏、隔离带、软质地坪和昆虫屋等,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人们坐在由树桩改造的座椅上休憩,河与城、山与水、人与湿地,一幅和谐画面呈现在眼前。
在宁湖湿地片区,沿岸植被茂密,湖水碧波荡漾,成群的赤麻鸭在水中觅食,数只白鹭、牛背鹭、苍鹭、夜鹭或伫立在树枝上,或啾啾啼鸣,悠然自得,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他们手持望远镜、长焦镜头等专业设备,用镜头捕捉着这些美丽的精灵。
湿地公园管护员刘自强不停地按下相机快门,仅7月10日一天,他就在湿地内监测到16种403只野生水鸟。
刘自强家住宁湖湿地片区附近,湿地建成后成为这里的保安。为更好地熟悉栖息在湿地公园的野生鸟类,61岁的刘自强自学鸟类专业知识,还购买了二手专业相机,承担起了巡护监测鸟类状态,查看鸟类分布情况,关注是否有非法架设的捕鸟网等工作。
在刘自强拍摄的野生水鸟相册中,不仅能看到经常光顾湿地公园的斑头雁、鸬鹚、棕头鸥等“熟客”,还会见到远道而来的黑颈鸊鷉、黑鹳、白尾海雕等“贵宾”。据他的观察,很多原本迁徙的候鸟选择留在西宁越冬,在西宁繁殖的同时,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由于公园内建有多处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从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尾水进入潜流和表流湿地,经填料和植物作用后,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汇入湟水河。正因为湿地发挥着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功能,因此引来越来越多的水鸟在此栖息。
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自2013年试点建设以来,西宁市相继实施了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及滨水休闲绿道建设、北川河生态河道建设、宁湖景观改造、湟水河湿地海绵化改造及景观提升、城市绿道系统建设等项目,建成了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三大片区。湿地面积从241.41公顷增长为329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湿地鸟类从19种增加到152种。2018年,湿地公园顺利通过试点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经过几年发展成为融生态保护、环境教育、自然体验、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建成了全省第一家湿地科普馆,不仅成为给中小学生普及湿地相关知识的教育基地,也是刘自强了解湿地保护重要性开始的地方。“保护湿地、保护鸟类,仅靠湿地公园的力量远远不够,只有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才能让保护湿地生态的力量更大。”刘自强说。
据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宋秀华介绍,为充分发挥科普宣教功能,湿地公园建立5所“湿地学校”,设立“湿地课堂”,树立科普宣传栏、科普标识牌等设施,编制湿地公园《常见鸟类观察手册》《湿地解说手册》《自然教育实践案例》等读本,开展“湟水湿地二十四节气系列课程”,进行自然教育,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环境日等活动,进行湿地保护宣传。
城景相融美如画
香飘满城遍地花
坐在西宁市人民公园摩天轮的观景舱内,随着摩天轮逐渐攀升,视野也随之开阔,放眼望去高楼大厦错落有致。在一片繁华之中,大大小小的公园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璀璨绿宝石,让幸福西宁的色彩更丰富、绚烂,“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渐入佳境。
“出门5分钟就能走到公园,这里风景好、环境好、空气优,十分宜居宜业。”家住文化公园附近的吕霞说,这些年西宁市不断增景增绿、优化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给她的退休生活增添了幸福感。
清晨,和街坊邻居在家门口的公园跳广场舞,在天然氧吧中肆意呼吸;下午,和朋友去各大公园,拍摄一片片林下花海的美照;傍晚,和家人在河边绿道漫步,享受宁静时光;周末,和亲戚去今年新建的城北区汽车露营公园,体验人在花海游的独特“浪山”方式。
在吕霞的手机里,有这样一份西宁赏花清单:4月,南山公园赏桃花、海棠公园赏海棠;5月,人民公园赏郁金香、文化公园赏牡丹花;5月至10月,园林植物园赏花景及盆景;6月至10月,北山美丽园赏月季;7月,野生动物园赏忘忧草;8月至9月,北山美丽园赏荷花、睡莲;10月初,野生动物园赏菊展、大丽花……她说,在西宁,四季都能找到美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
除了公园,每年4月到10月,西宁街头绿地、道路绿化带,甚至巷尾小区,处处皆有花景。抬头可见丁香、探春、榆叶梅、山桃、山杏、连翘等俏丽花朵挂在枝头,低头可赏牵牛花、勋章菊、玛格丽特、三色堇、角堇等各色花卉铺满街道……这是西宁市为市民创造的彩色“福利”。
很多市民和游客都对西宁市花丁香情有独钟。当各类丁香遍布西宁的大街小巷,西宁成为名副其实的“丁香之城”。但是过去西宁种植的丁香,存在品种单一、抗性低和成活率低等问题。经过一批林业专家几十载如一日的精心培育,西宁建成了丁香种质资源库,丁香品种从原先的18种增加到88种,种质增加到103份,实现可繁育69种,花期延长到两个月。
生活在西宁,有一种幸福是随时随地都有花可赏、有花相伴。因为曾经的“缺林少绿”,西宁人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绿色。西宁人爱花,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表达。西宁人爱赏花,是对这座城市爱得深沉的表现。西宁人赏的是百花盛开,晒的是幸福和浪漫。
如今,西宁市公园增加至40个,绿化覆盖率达40.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08平方米,群众出门500米即能享有公园休闲绿地。
从缺绿少绿,到植绿扩绿,再到爱绿兴绿,西宁的绿美生态成果,已融入生活,惠及全民。推窗见景、出门望绿的生活已成为老百姓最平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