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稳住基本盘 托起百业兴——“年中经济观察”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8-03     作者:王 臻

盛夏时节,青海大地花红柳绿。沐浴着明媚的阳光,随处可见田面平整成方,农作物旺盛生长;现代设施大棚内,正在育苗的各式蔬菜郁郁葱葱;繁忙的耕作地里,无人驾驶的农机让种地成为“慧”种地;新品种展示田内,小麦进入生长期,优质的种苗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上半年来,青海把“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重大要求放在首位,坚决守底线、调结构,全力以赴抓好粮油生产,粮油作物播种面积超计划完成,夏粮工作科学有序进行,粮食生产总体呈现“准备实、开局顺、面积增、进度快、质量高”的良好局面,为下半年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粮食基本盘稳住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也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新动力。”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刘得国说到,今年,全省围绕粮油单产提升行动重点,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技、良机“五良”技术集成应用,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科技“花火”正在点燃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全年农业农村工作顺利进行打牢基础,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良种为要 用“芯”助增收

良种,是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近日,在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民族村拉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新品种展示田里,青春38小麦在阳光照耀下饱吸着养分,拔节抽穗茁壮生长。“种子由湟中种子站提供,品种抗倒伏、产量高,今年小麦又是丰收年啊!”合作社负责人罗生云向记者介绍,除了小麦的新品种种植,湟中区农技推广中心还在合作社的试验田里种植了6个品种的蚕豆和14个品种的马铃薯,分别进行对比实验,然后筛选出最优的,将于明年在全区推广。

“作为主推品种,小麦、马铃薯、蚕豆等是我们推广并且高产的‘青字’牌良种,良种增产率达到60%以上,抓住‘种子’这个关键,从示范到推广,让其在粮油单产提升方面发挥作用。”湟中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赵永德说。

向“芯”而行,致力种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是青海农业能够稳步前行的根本,在今年上半年春耕生产中,良种保障依旧是重头戏:

看如何继续打牢种业基础,通过夯实基础研究、打造创新平台,加强农作物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全省2市4州28个县(市、区)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安排青稞、油菜、马铃薯、蔬菜、豆类、玉米等农作物原良种繁育、示范、展示基地建设30.02万亩(2万公顷),已全部播种完成。

看怎样推动种业更快发展,强化育种联合攻关,实施种业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拟将国家级青稞、藏羊、省级牦牛、饲草、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等8大特色物种纳入育种联合攻关方向。同时,育种创新品种获得国家认可,青杂12号、昆仑15号、青薯9号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名单重点推介。截至目前,全省良种覆盖率达98%。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有了好种,农业发展才有信心。我省良种的创新和升级在为粮食安全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良法良技赋能

庄稼保证高品质

眼下,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田内,绿油油的大豆已进入开花结荚期,玉米正值灌浆期。据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邓锋震介绍,今年雨水条件相对较好,全县玉米套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作物长势良好,预计9月底收获,预计玉米单产600公斤以上,大豆能达100公斤。

什么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简单解释,就是把大豆和玉米种在同一片地里,是一种‘一季双收’的种植模式,在传统间作、套种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邓锋震说。

从2022年起,为了找到适合本地的套种模式,民和县从模式选择到播种方式、适宜密度以及合理施肥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和试验示范,在总结复合种植经验的基础上,今年选择2行大豆加2行玉米、3行大豆加2行玉米的套种模式在全县进行主推,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3333.3公顷)。

一亩地能增收200多元,这是民和县复合种植面逐年增加的根本动力。

另一方面,为了让技术更好、更全面得到推广运用,今年春耕期间,省、市、县农技推广部门先后选派20多名骨干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解答、发放资料等方式开展技术服务,在农业生产一线“面对面、手把手”宣传政策、讲解技术,全面提高对种植户的技术普及率。

玉米不减产,还能多收一季大豆,在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的同时,还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藏粮于技,强调从技术方面保障粮食安全。良法良技在农业上的渗透是农作物大面积增产增量的最大推手。抓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这个重点,上半年,全省聚焦技术转化应用,落实厅级领导包片、平台专家带队、农技人员包乡包村指导服务措施,11个县开展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新建省级绿色防控基地100万亩(6.67万公顷),聚焦6大特色作物,建立百千万亩示范田516个,辐射带动大面积应用技术集成模式提单产、增总产,力保核心田增产达到1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省已遴选发布2024年度农牧业生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名录,共计86个主导品种66项主推技术,同时发布具备高产潜力的农作物品种22个和技术2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被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良机发力

智慧化跑出高效益

今年,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的春耕播种有了新方式。30台无人驾驶的大型农机通过北斗卫星导航自行按照设定好的路线耕地、喷药、施肥、播种,上万亩土地实现无人驾驶耕种,在大幅度提高作业质量、降低驾驶员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了农机具运行效率、增加了土地利用率。

同样是无人驾驶农机的运用,对于西宁市湟中区合尔营村的土豆种植大户杨生盛来说,他家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和信号基站定位的无人驾驶马铃薯播种机,不仅种植工作精准高效,还解决了一直发愁的播种高昂的人工成本。

无人驾驶智能化农机为农民播种省了不少事,而植保无人机的运用更是让田管期间的农作活动利用现代化途径更高效。

前不久,在种植紫皮大蒜的海东市乐都区共和乡联星村的田间地头,植保无人机喷出白色雾化农药均匀洒向地里,为田间大蒜披上“防护衣”。通过远距离操控,能够提高喷洒作业的安全性和时效性,不但有效解决农民一家一户防治难、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也减少了农药和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人工智能来到田间地头,智能化农机的运用是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用数字赋能农业科技,除了地头上的农机,今年青洽会上,由北京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与省农业农村厅合作的青海省农机大数据平台的亮相为我省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例子。从农机联网到提高农业装备的数字化精准作业能力、农业生产主体的数字化运营管理能力、农业从业者的数字化服务应用能力和管理部门的数字化治理能力,数字化一张图令人眼前一新,“数字农牧业”有了更具象的展示,随着后期联网农机的覆盖,全省农机的智慧化管理将通过这一平台实现。

农业机械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生产要素,没有农机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在利用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机智慧化发展的同时,全省强化农机装备补短板,全面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制定印发《青海省农业机械大规模报废更新推进方案》,落实农机购置补贴9876万元,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3个,检修农机具30.64万台(套),发放跨区作业证800张。

上半年,全省大力推进粮食标准化生产,提前做好农机调配、农机操作人员培训,投入大量机械,加入农业生产各个作业环节,有效赋能农业生产,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18%。

提前部署、多措并举,拓宽视野、调整工作思路,一系列可操作、重实效的政策措施,为我省粮食安全和全年丰收提供了“硬核”支撑,稳住了基本盘,成为上半年农业生产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