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金银滩草原上,耸立着一座雄伟的花岗岩纪念碑,经过风吹雨打,历久弥新的纪念碑犹如一个巨人般的战士,正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深情守望,诉说着那一代人的自信与担当。
碑体正面镌刻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十二个大字苍劲有力,这是由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在81岁高龄时亲笔题写。
说起张爱萍,这位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神剑将军”,不得不提到,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动员讲话。
20世纪60年代初,当221基地具备科研、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后,党中央决定把核技术研究所从北京搬到金银滩草原。
高寒缺氧难以适应,加之自然灾害严重,担心在物资更为匮乏的西北吃不饱饭……二机部下达搬迁决定后,科技工作者内心仍有所担心和疑虑。张爱萍了解情况后,决定专门召开一次动员大会。
说干就干,动员大会那天,铁道部干部学校的礼堂坐得满满当当,科技骨干个个正襟危坐。当张爱萍站到主席台前时,会场就先响起了一阵掌声。
随后,张爱萍用手比划着做了一个“停止”的动作,他说:“先别鼓掌,我可是来动员你们到古代‘充军’的地方去的啊!”一句风趣之语,让参会人员逐渐卸下心中的包袱,大伙儿笑了笑。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随后,张爱萍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之涣的《凉州词》两首诗为引入,句句有力。
“这两首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想着重说说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大西北,我去过,玉门关在戈壁难,那里茫茫无边、人迹罕至,这地方苦不苦?当然苦!所以王维在1300多年前就说那是非常困苦荒凉的地方,连春风也过不了玉门关。”
张爱萍接着说:“如今,20世纪60年代,由于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那里仍然很苦。有些同志怕去了不适应,影响研制工作,这是很自然的,可以理解。不过,1958年,解放军工程兵部队就已经进驻到那里开辟、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宿舍和试验室已经拔地而起,祖国人民期待着你们,前去建功立业,为保卫共和国去奏响震天动地的春雷!至于王之涣在诗中说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早已成为历史,工程兵部队早已把春风带出了玉门关。经过三四年的建设,那里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你们这批科技精英去了,那里的春风会变得更加和煦、更加温暖。”
没有深辟的大道理,只讲实际情况,入情入理,张爱萍的真诚此时已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随后,一段设问更是将现场气氛推至高潮。
“在座的有读过《封神榜》的吗?我对里面的来无影去无踪,千里眼、顺风耳,移山倒海、撒豆成兵都深感兴趣。今天,你们的工作就是变神话为现实;明天,后人们也会为你们封神的!记住,你们中的有些人将来是会上共和国的封神榜的!你们就要出征了,我就读一首诗,以壮行色!”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当张爱萍读完这两句诗后,在场科技人员一起振臂高呼:“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报告厅内,全场热血沸腾。
整场讲话历时10分钟,期间,贯穿着经久不息的掌声和不绝于耳的感叹声。
“我愿意当你们的服务员,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张爱萍一句话朴实且动人,大伙儿当即表示,跟着这样的人一起去到大西北,定是大有希望、大有奔头。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之一陈能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感慨道:“张爱萍这个将军不一般,听了他的动员讲话,我的确是心甘情愿地带着试验队伍,唱着歌,写着诗,来到大西北的。”
就这样,没有人再犹豫、再彷徨。大家怀着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西行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