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乌兰县:持续创新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8-22    

打造就地解纷“桥头堡”,引进电动车管理“安骑”系统,以“微心愿”撬动社区“微治理”……近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着力构建“党政牵头、村社联动、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在探索实践中创新形成“党群服务+社会治理中心”“微格联户+基层社会治理”“四色预警+矛盾纠纷化解”“积分超市+共建共治共享”等做法,以点带面推动平安建设取得了新发展、新进步、新成效,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促进基层治理“网格化”出发,织密一张网格。按照社会治理“一张网”工作部署,在原有97个综治网格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巷道分布等特点细化设置微网格446个。按照“就近便利、有利治理”的原则,用“最小网格单元”激发“最大治理效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按照相关工作要求,组建“1+1+N”联户团队,全面激发集成效应,实现社会治理在“网”上完善,公共服务在“格”中见效,安全稳定在“面”上体现,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引入“安骑”系统,破解了电动车骑行中不佩戴安全头盔治理难题,提升了头盔佩戴率,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率,体现出基层治理成效。

从促进基层治理“便民化”出发,夯实一个阵地。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阵地保障,在东沙沟村、东村、纳木哈村等村试点打造“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幸福互助院”,拓展为民服务零距离平台,实现老有所养等“五有”。同时,努力让大量矛盾纠纷实现诉前调解,在乡镇矛调中心全覆盖基础上,依托“党建+阵地+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推出群众议事团、盖碗茶工作室等解纷平台,全力打造就地解纷“桥头堡”。通过“红色合伙人”工作机制、“543”解纷工作法等新路径,解释疑惑、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办成实事,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可持续。

此外,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乌兰县坚持问计问需于民,广泛开展“微心愿”征集活动,聚焦居民、学生共性需求和普遍问题,形成清单,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平台作用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参与,为困难群体送服务、办实事,点滴细微之处优化了社区治理。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以多元共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再提升。在具体实践中,乌兰县探索新路径、实践新方法,攻克矛盾纠纷“难点”,解决群众关注“热点”,打通群众心结“堵点”,补齐工作盲区“漏点”,全县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不断创新,逐步形成新格局。

(李辑瑞)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