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8月,浩门河谷又一次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沉甸甸的青稞穗,享受着秋日阳光的抚慰;油菜荚中殷红的籽粒已饱满成型,几场秋风后,它们即将完成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门源回族自治县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最大的农业县。门源县自然资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门源县的耕地保有量为61.91万亩,占海北州耕地保有量的71.15%;门源县的永久基本农田55.18万亩,占海北州永久基本农田的70.87%。
“门源县养活了海北州一半以上的人口。”门源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马学平说。
平均海拔2866米;山、台、丘、沟、谷、川、滩等地貌兼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灌溉水资源丰富;这样的自然条件,为门源县的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门源不仅是我国北方小油菜发源地,还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小油菜种植区,门源仅油菜一项种植面积就达50万亩。其次,小麦、青稞、马铃薯等农作物也在门源广泛种植。
“门源共有12个乡镇,纯牧业乡只有两个。”马学平说。
为了保护珍贵的耕地资源,近年来,门源县坚决遏制各类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了门源县粮油生产的稳定。
“为了保护耕地,我们始终把‘田长制’试点工作作为加强耕地保护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纪律要求来落实。”马学平说。
门源县的田长制试点工作开始于2022年7月,目前门源县有各级田长160多名,其中一级田长1名,副田长2名;二级田长14名、副田长26名,三级田长119名。
“田长、副田长均由县、乡(镇)、村的主要领导担任。”马学平说。
除了田长、副田长外,门源县还设立了447名网格员,其中农牧民党员担任网格员的就有43名,各级田长和网格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全县耕地的巡护工作。
“各级田长的巡护时间,都有明确规定。”马学平说,“田长制构筑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党员齐上阵’的网格化耕地保护共管机制和联动体系。”
与此同时,门源县还利用广播电视和微信平台、公众号等媒介,广泛宣传保护耕地的政策法规和推广“田长制”的重要性,有效提高了群众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为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的各项措施,门源县制定出台《门源县耕地保护“田长制”会议制度(试行)》等五项制度,以制度化全面提升全县范围内“田长制”的建设水平。
门源县仙米乡位于门源县东部,区域面积1564.3平方公里。这里处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和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的交界地带,湟水支流大通河穿境而过,大通河是高原鳅的保护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仙米乡党委书记裴建安说,仙米乡有耕地10015亩,十几年前,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不少村民将耕地种上了苗木,这几年随着苗木市场的饱和,乡亲们的收入受到了影响。如何让乡亲们转变观念,把种植苗木的耕地重新种上庄稼,成为了仙米乡田长和网格员们的重点工作。
按照规定,作为仙米乡主要领导的裴建安担任着仙米乡二级田长一职。2022年,他首先联合副田长和网格员,对全乡8个村的耕地使用情况做了调查,考虑到仙米乡特殊的生态地位,乡党委因地制宜,保留了部分已经成林的苗木,并规定除了1000亩已成型的林地外,其余的耕地一律种庄稼。
“想要提高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让群众看到保护耕地带来的效益,让保护耕地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裴建安说。
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仙米乡积极和有关科技单位联系,在全乡范围内推广种植符合仙米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马铃薯品种,并结合村集体经济的实际需求,解决老百姓售卖难的后顾之忧,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了一股高效利用耕地,全力保护耕地的热潮。
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实际矛盾,仙米乡还和门源县人力资源部门联系,在所辖的每个村里设置务工信息员,建立务工信息微信群,帮助老百姓外出务工,提高经济收入。保护耕地的理念在仙米乡干部群众中达成共识。
“为了让‘田长制’发挥最大效益,门源县还将‘田长制’与主题党日、农牧民夜校、村民大会结合起来,实现了‘田长制’全覆盖。”马学平说。
2023年6月27日,门源县“田长制”试点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全县耕地保护和“田长制”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门源县全县上下一定不讲条件,全力攻坚,在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战略大局中,彰显“门源担当”。
2023年6月29日,门源县自然资源局再次要求,各级田长和网格员必须通过构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常态巡查机制,加大巡查力度,确保门源耕地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
裴建安说,现在仙米乡田长、副田长每个月至少要巡查耕地一到两次,网格员每个星期必须巡查一次,全乡没有发现一起乱占耕地的现象。
“门源县现在已经形成了‘人人关注耕地,人人珍惜耕地、人人保护耕地’的良好的氛围和‘人人当田长,每块地都有人管’的管理机制。”马学平说。
“田长制”在保护耕地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