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专本贯通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一方面,“专本连读”形式有助于消解学历壁垒,为高职高专学生提供晋级深造、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在系统性增强职业人才专业、就业、创业竞争力的同时,也能提升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对促进教育公平效果显著。另一方面,专本贯通意味着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有机联合,它基于“学制嵌套”形式为培育复合型应用人才提供了直通车。但从现实层面反思,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之间存在地位差异、理念分歧及体制区别,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实践不可单纯依赖“3+2”的专业对接(专升本考试),必须从宏观维度施以创新,以建立起符合职业教育现代化特色的有效路径。
锚定四个驱动,完善专本贯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创新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其意蕴核心及价值导向既包括通过跨域联动、资源共享、技术赋能等手段为学生创新教育情境,也包括通过“专科+本科”拓宽教育场域、增强教育纵深,以激活、哺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创新为前提,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要锚定“四个驱动”,完善顶层设计。其一,平台驱动。基于“3+2”专本贯通体制构建统一平台,引入网络化、数智化资源,为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提供必要资源。同时强化专本院校之间师生、制度、管理等之间的交流互补,打通专本贯通流程中的障碍节点。其二,专业驱动。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是“专业对口”,围绕专业建设注入驱动力,一方面要完善整体育人规划,统筹分析专本贯通过程中的瓶颈,消除“专升本”工作中的隔阂。另一方面可从校内、校外、校际实训切入,按照社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专本贯通维度的专业课程。其三,职业驱动。可采取“1+X”证书制度、课赛协同、工学结合等手段,为职业发展注入驱动力。其四,激励驱动。包括面向区域专本贯通人才培养主体,建立政策激励、荣誉激励、物质激励等机制。例如,对于优秀高职高专学生给予外派学习的机会与平台等。
强化四个协同,凝聚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多维合力。客观上说,专本贯通视域下“专与本”存在系统性不对称现象,为保障两者“贯通”,就必须强调协同效应。其一,理念协同。也就是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达成观念一致,协同展开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调研,避免专科专业成为本科专业的“复制品”。其二,方案协同。在本科四年与大专三年差异之下,要避免专本贯通培养方案出现“大偏差”或“高重复”现象。因此,在方案协同方面,应做好课程类型、比例、课时等方面的“一体化协同”。其三,行为协同。鉴于专本两大教育主体的相对封闭和独立现象,必须做好行为协同工作,包括构建完善高效的交流机制、相互参与机制、项目共建机制及审批考核机制等。其四,资源协同。强调专本双方相互开放共享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文化资源、校友资源等在内的教育资源。
基于四个共同,构建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实践进路。立足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实务领域,专本双方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即“贯通”并非“直通”,“贯通”的科学设定应是“转段”,即从低层次学段迈入高层次学段,必须以“人才培养一致性”为前提。因此,在实践进路上要采取“四个共同”策略。其一,共同建设专业。在专本贯通招生之前,专本双方院校要通过社会发展分析及产业发展调研,共同议定各自开设专业,期间要摒弃“本科主义”的干扰,对专业筛选保持一定前瞻性。其二,共同构建课程。应以专科院校为主导,按照“分工明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衔接合理”的原则完善课程体系。其三,共同设定考核。考核标准不应以“考上本科”为参照,专本双方应坚持理论、实践、创新、思政等综合考评一体化理念,对5年学制内的考核方案进行完善。其四,共同实施管理。在专本双方“行为协同”的基础上,打通管理壁垒,围绕教学管理、实训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等展开共抓共管。例如,要将升入本科院校后学生出现的“不适应问题”及时反馈给高职高专院校,以帮助专科院校调整现有管理体系。
聚焦四大主体,建立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反馈机制。专本贯通不是静止的人才培养模型,它在保持“专本一体化”特征的同时,也应与社会人才需求高频互动。对此,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所涉及的“四大主体”(在校生、毕业生、教师及单位)要快速接受反馈信息,以改进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固有方案及优化资源构成、改进教学评价体系、调整专本衔接方式等。其一,加强对在校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的综合评测,如转段后的适应情况、专业素养变化情况等,反馈两段教育中的不足。其二,主要针对本科毕业之后的学生,展开就业、创业方面的跟踪反馈,并将调研数据反馈给专本双方院校。其三,针对专本两阶段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理论课、实训课、毕设等环节的学生满意度。其四,邀约专本贯通人才重点接收单位举行会谈,获取用人单位的客观评价,作为调整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依据。
〔作者:周旭,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讲师。基金项目:中国商业会计学会职业教育分会“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路径研究”(编号:2024ZJ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