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三江源头,生态成色越来越足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12     作者:丁玉梅

青海日报记者 丁玉梅

(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玉树篇)探寻生态(32494100)-20240912095001.jpg

玉树,因三江之源而被人熟知。黑颈之鹤、雪地之豹、江源之流、原野之上、名山之宗,于高山之巅见万物多彩,于三江之源见“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这,就是她的样子。

作为青海乃至中国的后花园,玉树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均发源于此,全境处在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湖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2%,承载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大生态功能,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

2022年,玉树州入选全国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年,玉树市被命名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玉树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态资源禀赋优良,区位战略优势明显,为青海西南部生态核心区,生态历来是其最殷实的家底,也是发展的最大优势。

玉树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践行好“生态立州、绿色崛起”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三江源头生态名片,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

绽放“三江源”之绿,

添新时代“生态为民”亮色

午后,雨过天晴,玉树市街头绿意浓浓。丁香树舒展着枝叶,榆叶梅苍翠茂盛,人们在树下阴凉处休憩,孩子在树荫下嬉戏……这样的画卷,是生态绿色玉树的一个缩影。

“玉树玉树,树贵如玉。以前,玉树的树很少,只有青杨,从2016年开始,我们试种像紫丁香等这种花灌木,经过七八年的累计,大家都说玉树的树多了,街道也变好看了!”玉树市草原站站长普布永措笑着说。

据普布永措讲述,每年五月初,他们便开始植树,每天能栽下300多棵树苗。考虑到树苗的耐旱和耐寒性,栽种青杨的数量居多。近年来,生活在玉树市区的群众十分欣喜于绿色日渐铺满的这种变化。

在市区西南八十多公里外,来到玉树州玉树市隆宝镇境内的青海隆宝滩国际重要湿地,一样绿意满溢。近处,牧草尖尖挂着水珠;远处,鸟儿踩着水草,泛起点点涟漪。

59岁的牧民才江,已经在湿地巡护了10多公里。“我家就在湿地附近,政府聘用我们当管护员,一方面提升了我们的收入,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管护湿地。”露水打湿了才江的鞋子,从早上8时到晚上6时,才江一天能徒步走30多公里。

20世纪80年代,隆宝成为我国第一个以黑颈鹤及其繁殖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大片的湿地成为野生鸟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地,隆宝也被誉为“黑颈鹤之乡”。

每年三月,斑头雁第一批到达湿地,黑颈鹤紧随其后。这时候是才江他们最忙的时候。“巡护时要记录鸟的种类和数量,还要密切关注它们飞回湿地时有没有受伤。”忙得吃不上一口热乎饭是常事,但看着越来越多的鸟儿,和越来越美的湿地,才江打心底里觉得满足。

“生态绿”不止在“黑颈鹤之乡”。在玉树州曲麻莱县秋智乡万亩饲草料基地,厚实的饲草没过脚踝,望着即将成熟的饲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愿景仿佛就在眼前。

对牧民来说,草原亦如生养他们的“母亲”。可曾经由于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等因素,造成草场退化,美丽的草原出现一片片裸露的黑土滩,风一吹全是沙子。

在秋智乡,黑土滩和沙化草原面积一度占到全乡草场面积的32%。“不及时治理,只能是沙进人退,可牧民们能退到哪里去呢?”秋智乡组织委员白玛措毛说。

秋智乡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为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坚持组织引领、干群共治、产业驱动,切实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走出一条草原治理的新路子。

“今年,在曲玛河实施了近0.13万公顷的生态修复项目,5月撒上草籽后,长势也非常好。”白玛措毛说,从2022年开始,秋智乡以“党支部+公司+牧民”的形式,整合格麻村、加巧村0.08万公顷退化草原,种上披碱草、燕麦,实现人工种植返育自然草场。

“种上草风沙少了,饲草收获后会分发给牧民过冬,乡政府还大力培育村里人,现在我不仅挥起牧鞭会放牛,还会驾起农机播种呢!”加巧村高高笑眯眯地说。

厚植“三江源”之基,

绘新时代“绿色润民”画卷

沿着河畔,前往玉树州西南方向的杂多县,一路雪峰叠嶂。穿行在山间,澜沧江滔滔水势不可阻挡。

杂多水系众多、河流密布,这里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100多条,湖泊30多个,既是“澜沧江源头”,又是长江南源发源地,也是三江源水系众多支流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淡水重要发源地。

“随着保护的深入,公园里出没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生态管护员乐尕日既巡山也巡河。日日走过澜沧江畔,行走在沟沟坎坎,坚守在叠叠群山,和乐尕日一样的生态管护员们以保护三江源为信仰,守护着澜沧江的生态屏障,守护着水源涵养地和生物多样性。

在加强河湖管理保护、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举措中,河湖长制不可或缺。作为三江之源,玉树州逐步构建玉树特色河湖管理体系,扩大生态管护员岗位规模,整合林业管护员、草原管护员、河湖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建立“多员合一”管护队伍,全面提升生态管护效率。

水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基础的因子,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

说起水生态,总要去治多县看一看。治多县是长江发源地,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县”之美称。

“保护好‘中华水塔’的生态,是我们三江源儿女的责任!”来到治多县多彩乡达生村,见到索布查叶水源保护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巴洪加罗,他正忙着整理水源观察手册。

放一块石头测量雪线、量下湖泊深度……用一组组数据,让深藏在高原深处的水源有了专属“身份证”。很难想象,这位粗犷中带着腼腆的高原汉子,从十几年前就开始用脚步丈量索布查叶地区的山水河湖。

2021年,长江综合科考队在治多县多彩乡达生村索布查叶地区发现了一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是长江源地区最长、最大、最典型的一块古冰川,距今已有11500年历史。因此,保护好索布查叶水源地生态环境,对于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也正是源于此,2013年,多彩乡四村达成三年合作协议,在聂恰六谷一带带领四村牧民联合起来清理垃圾。2019年,由巴洪加罗等12人组建成立索布查叶水源保护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现在,我们分为摄影等5个组,成员达120多人。通过政府聘请专家教授培训,大家都成长不少,也专业了,能记录下更翔实的数据。”巴洪加罗说,从2010年至今,共检测出1337个水源,在达生村境内检测出767个水源头,125个湖泊,70个不冻泉,25个冰川水源,恢复了近千个干涸的水源。

在多彩乡人的眼里,水是透明的,是纯净如天空的蓝,是冬日雪山一样的白,是初春草原勃发的绿,是盛夏绚烂如山花的红……这些年来,全乡牧民在护好水源的同时,借助节庆活动不断挖掘水文化,开展水文化节等活动,让多彩更加丰富多彩。

深耕“三江源”之沃,

谱新时代“绿色惠民”诗篇

“保护好三江源的生态,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是玉树党员干部的共识。

从2021年开始,玉树州着力解决生活垃圾、废塑料、牲畜粪污、建筑垃圾等典型废物全过程管理中的问题,健全各类处理处置设施,推进具有玉树州特色的生态脆弱区“无废城市”建设,切实担负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牧区包括农区,塑料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玉树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永强在玉树工作多年,他深知三江源生态脆弱性,长期的垃圾污染会破坏土壤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会对群众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禁塑”刻不容缓!

“争做‘禁塑’行动的倡导者;以身作则,争做‘禁塑’行动的示范者……”向群众发出倡议后,张永强听到不少群众反映,大家平常都是使用塑料袋装东西,禁塑了他们用什么?

“我们边宣传禁塑好处,边向群众免费发放环保袋。”张永强他们联系当地服装厂,开始做无纺布袋,并动员商超个体户,将塑料袋替换成可降解可重复使用的无纺布袋。

“目前,我们每天能生产10多个无纺布袋,不够用的联系其他州县厂商提供,三年内我们已经有3260个无纺布袋上市。”张永强介绍道,目前,在玉树使用环保袋已是大家的共识。

“称有商铺在使用塑料袋,我们查出了店主没舍得扔的二十多个塑料袋,当时就给店主讲环保知识,讲不可降解的塑料对三江源的危害。”前不久,张永强接到群众举报电话,但他们并没有将店铺一关了之,而是通知店主去参加市内举办的培训班。

“垃圾越来越少了!”这是如今杂多县苏鲁乡多晓村牧民最大的感受。牧民家里的垃圾投放到村里垃圾箱,村里的垃圾由乡上转运至县上垃圾厂处理。“不论是保洁员还是管护员,是牧民还是党员,大家见到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多晓村党支部书记伊西南达说。

在伊西南达看来,垃圾少了主要还是政府宣传得多了,牧民原先的观念转变了。“以前,大家垃圾随处丢,现在出去一趟回来,车里装的都是捡的垃圾。”伊西南达笑着说,如今在三江源,人人都是环保卫士。

在玉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绿色已经成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亮丽底色。

今天,因绿而生、逐绿而行、向绿而兴的生态玉树,成色越来越足。

[责任编辑: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