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红旗渠精神对外传播新格局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13     作者:王东阳 杨 静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红旗渠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与靠殖民扩张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方式现代化根本不同。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旗渠精神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集中体现。红旗渠精神的对外传播将大大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为全球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红旗渠精神的群众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高度契合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安阳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改变十年九旱的恶劣自然条件,计划穿太行山入晋,截断漳河引水,彻底改变林县的缺水状况。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林县人民在林县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悬峭壁、吊飞崖,一锤一铲,在壁立万仞、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最终修建成了全长 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智慧,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红旗渠“山碑”上镌刻的81位英雄,大部分都是普通群众。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生产生活用水条件,还培养了一大批视质量如生命的能工巧匠,“林州工匠”成为全国建筑行业的金字招牌,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充分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理念。

红旗渠精神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自我实现交相融合

“天当被,地当床,十万大军战太行”。已有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大多采用宏大的叙事手法描述这一工程奇迹的建设场景,将红旗渠精神作为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加以宣传。这种宏大叙事通过国家媒体和教育体系的传播,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激发了强烈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事实上,红旗渠精神的宏大叙事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个体英雄事迹。河南林州90后大学生秦晨凯耗时10年为红旗渠英雄吴祖太立传,通过收集2000多份资料,详细记录其生平及贡献,再现了一段段悲欢离合、荡气回肠的故事。红旗渠的修建不仅仅是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集体胜利,更是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高度一致引起的最大共鸣,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自我实现的伟大战场。

红旗渠精神的宏大叙事与个体自我实现的交相融合,使得红旗渠精神在个人主义文化占据重要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传播中更容易被接受和再传播,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赢得更大的国际认同。

创新利用多媒体资源构建红旗渠精神对外传播的人民阵线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建交,红旗渠通过英文版宣传册、明信片和纪录片在国际上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中西方外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1974年,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展示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放映的第一部电影纪录片就是《红旗渠》,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美联社称红旗渠为“红色中国的典范,看后令世界震惊!”自1969年竣工以来,先后到红旗渠参观的外宾有11700人之多,来自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官员迪曼说:“参观了红旗渠,有必要更改历史的说法,世界上有七大奇迹不对,红旗渠应列为第八。”“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工程奇迹及其孕育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新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然而,当前红旗渠精神的对外传播仍然主要通过外交、教育交流、文化展、媒体宣传等官方途径进行,人民群众的深入参与还显不足。事实上,人民群众不仅是红旗渠的建设者,也可以而且应当成为红旗渠精神传播的主力军。“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所在。只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能够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起红旗渠精神对外传播的人民阵线。也只有广大群众的充分参与,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新媒体在年轻人群体中的优势,通过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等多种形式,使红旗渠精神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

同时,要深化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吸纳国际友好人士加强对红旗渠精神的对外传播,创新传播方式,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接受度,努力提高传播的有效性。红旗渠精神的对外传播绝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技术的展示,更重要的是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红旗渠精神的传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加深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红旗渠精神的对外传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创新传播形式和内容,才能让这一伟大的精神财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

〔作者:王东阳,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杨静,商丘师范学院教授、殷商之源文化外译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红旗渠精神的对外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ZDJH-800)和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国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话语体系嬗变研究(2003-2022)(项目批准号:23YJCZH203)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