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承载着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由此,发展和加强体育教育成为高校长期重视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向。在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此,高校应深入挖掘体育教育的特殊育人功能,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改革目标,将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综合体能作为根本目标,着力改善我国传统应试教育过度重视智育、忽视体育等其他素养培育的问题。具体而言,高校应贯彻“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深化“体教融合”育人方针,从根本上改变以“智育”为核心的高校教育格局,实现“智育”与“体育”协调统一,构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终身体育理念,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理念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先导,直接影响国家体育文化传承与体育事业发展。高校应坚持“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科学体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促使大学生坚定坚持身体锻炼的观念;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氛围,带动全民体育素质和健身水平提高,推进体育强国目标进一步实现。同时,高校应始终坚持公正、科学、可持续、人性化的原则,重视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彻底打破长久以来体育教育“重实践、轻理论”的弊端,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应注重体育课堂的完善、体育竞赛的举办、健身器材的维护等工作。同时,以多元形式的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思想。基于此,高校应完善体育教育组织与管理制度建设,协调相关组织机构和人员,系统整合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完善体育教育考核标准和程序,健全管理制度,从顶层设计出发凝聚体育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强化“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理念的宣传和引导,不断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完善体育教学体系,丰富体育教育内容
高校应以建设体育强国为最终目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体育教学体系,包括设立田径类、体操类、球类、舞蹈类、武术类等门类丰富的体育教学项目体系,逐步完善相应的体育课程设置。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增强体质和健康第一等课程目标,以及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等,高校体育教师应完善课程设计,构建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相互融通,分学段、多层次、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考虑实行“4+4”(4学期有学分必修、4学期选修)体育课程模式,充分保证学生在校4年的体育锻炼时间。例如,针对大学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开设基础体育课程,设计兼具较强趣味性与互动性的提升体育素质活动,外加竞赛活动和体育能力培育等课程,促进学生体育素养全面提升;针对大学三年级与四年级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程,综合考虑体育场地条件、学生需求等,构建常规与特色体育相结合的、项目齐全的选修课程体系,以提升选修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基于此,高校应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开设的刚性要求,综合考量当代大学生心理、身体发展等新特征及体育教育设施、地域等具体情况,丰富课程内容。
具体而言,高校在加强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三基教育”的基础上,要重视身体锻炼方法的传授、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与体育综合能力的提升等,将健康合理的健身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在不同年级和层次教学基础上,向学生传授人体形态结构特点、生理和心理特点、人体保健、运动损伤以及康复等方面的内容,全面丰富大学生的基本体育知识储备,促使大学生学会解析自身状态、进行科学健身、避免运动损伤发生等。此外,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融入体育教育内容体系,让学生感受国家强盛与民族精神气韵,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体育强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加强体育实践教学,完善评估激励机制
高校体育教育应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由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观摩相关体育优质课程评比与展示活动,积极参与春季、秋季运动会;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参加田径类运动比赛、环校马拉松、劳动节趣味运动会等主题运动赛事;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在学校与校外体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中感受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激发建设体育强国的动力。
高校应意识到科学完善的评估机制与激励机制构建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助推器,能够为体育强国建设创造更多可能性。据此,高校完善体育教育评估指标,应涵盖体育场馆等设施建设、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教育理念升级、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及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道德品质和体育技能水平等,并据此完善专业的评估标准与流程。同时,高校应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阶段性评估和奖励在体育教育和体育强国建设中取得杰出成就的教师和学生。高校尤其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估形式,包括体能测试、学生道德品质考查、团队协作能力考核、体育技能表演等,综合评估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情况和数据,采取“乐动会”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综合评价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情感体验和获得感,以及学生在运动中的行为和能力等,借助智能识别系统等信息技术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且借助数据的即时性和储存性,完善动态发展性评价机制。
〔作者:王雷涛、冯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