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负陆面海的天然地理环境,在孕育出中华民族辉煌陆地文明的同时,缔造了海洋文化深厚的发展史。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先民们在航海贸易、海洋捕捞中创造了海洋文化。之后,古代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茶马古道等架起我国海洋文化对外传播的桥梁。近代,民众海洋文化传播意识开始萌芽,成为民众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使得我国传统海洋文化不断焕发光芒。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更加重视维护海洋权益,将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战略。由此,我国海洋文化的传播路径也应切实拓展。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强化海洋意识教育
我国海洋事业飞速发展,要求加大海洋文化传播力度,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随之提高。对此,需要依托高校思政教育平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海洋思想作为理论依据,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从而培养出大批专业化、高素质储备人才,助力海洋文化传播。高校可借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引导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角思考海洋问题,明确我国传统海洋文化传达的价值观念极为丰富,涵盖“天人合一”“和谐”“四海一家”“天下一体”等内涵,展现中华民族在人与海洋和谐相处问题方面的胸怀和智慧,有别于西方“冒险”“重利轻义”等海洋文化思想。
新时代,我国海洋文化发展与传统海洋文化一脉相承,海洋文化内涵在全球共同关注海洋文化保护的氛围中更加丰富。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涉海类高校共同优化涉海类学科,构建了初具规模的“蓝色教育带”。在此基础上,需要内陆省份政府和高校积极整合海洋意识教育资源,借鉴沿海高校培育海洋人才的经验,促进高校海洋意识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在具体行动中,不同地区可通过建立海洋文化公园、海洋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海洋文化科普基地、海洋文化博物展览馆等基础设施,面向全社会科普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海洋观,以及我国海洋文化传播价值,提升公众海洋文化素养和意识,实现海洋意识教育的全民化。
建立中国海洋文化基因库,完善海洋文化传播内容
我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其核心价值观念依然能够作为新时代海洋文化传播的核心。尤其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增长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海洋权益争端问题,暴露出的海洋价值扭曲等现实情况,亟须构建中国海洋文化基因库,为我国海洋文化打造“保护区”,赋予我国海洋文化抵御有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冲击的能力。具体可依托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示范基地、海洋文化交流平台、海洋文化节庆活动、海洋文化产业创意活动等现代化手段,发掘中国式特色海洋文化发展理念,整理我国海洋社群、海洋民俗文化传统、航海技术与传统造船、海洋信仰谱系等内容,梳理海洋文化内容涵盖的价值观念等;可依据海洋文化内涵和外延完善传播内容体系,即海洋文化内容涵盖海洋观、海洋历史、海洋哲学、海洋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等科学文化在内的海洋物质文化内容,以及沿海地区经济、历史、文化、宗教、民俗、民众生活生产形态等内容。
据此,可补充北部湾海洋文化、辽东湾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海洋文化内容,包括相关文献、文化形态和类型、相关理论研究数据、特色海洋文化现象、价值等内容;补充天津大沽口炮台、广东珠海万山海战遗址、广东东莞虎门炮台和厦门湖里山炮台等军事文化遗产内容,帮助民众深入了解海洋和海战历史,以及海军基本建设等内容,从而厚植民众的海洋情怀与爱国情怀。通过上述举措,能够为民众立足中国海洋文化历史,讲好中华民族海洋故事,升华海洋文化精神,更好地传播海洋文化提供充足的依据和素材。
实施“文化产业+”模式,拓展海洋文化传播空间
新时代,海洋文化传播应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拓展传播空间。一方面,在国内实施区域特色海洋文化差异化传播机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带、海洋文化基地或者园区等。尤其可以尝试“海洋文化产业+”模式,实现海洋文化传播与旅游、体育、科技、外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搭建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产业平台,开辟海洋文化跨界融合式传播路径。继续发挥沿海地区海洋休闲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艺术表演业、海洋工艺品业等传统海洋文化门类主力军作用,举办青岛国际海洋节、中国海洋文化节、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活动,打造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品牌;依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平台与产业带,不断丰富我国海洋文化产业门类,拓展海洋文化产业跨界、跨国合作交流新空间。
另一方面,从全球化战略高度增强我国海洋文化世界传播力,充分发挥我国海洋文化巨大的凝聚力作用,借助驻外机构或者组织团体等强化海洋文化宣传,为我国海洋文化对外传播搭建舞台;借助国际极地与海洋门户网站海外组织或者平台,面向全世界宣传我国海洋文化,提升我国海洋文化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我国海洋文化传播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此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主创新、优化调整海洋文化产业结构的能力,提升新业态培育能力,持续改造海洋文化产业中的旧动能,实现传统海洋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为海洋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更大的施展空间。
顺应数字化传播新趋势,创新海洋文化传播媒介
新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媒体成为国内外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国家已经明确国际传播应采用贴近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和不同受众群体的精准传播方式,高效率推进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实现全球化表达。据此,海洋文化传播应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注重文字语言表达方式的创新等,切实提升我国海洋文化传播效果。据此,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技术推进海洋文化知识量化传播,尤其要根据受众使用互联网的习惯,精准推送海洋文化短视频、文章等内容,形成海洋文化线上传播矩阵。鉴于我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可以依据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航路等历史事件,创新拍摄场景化、剧情化的短视频或者短剧。同时,可借助现代化新媒体、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海洋文化传播形态和方法等,打造具有公信力的海洋文化传播品牌,逐步构建我国海洋文化分享圈,引领更多国内外媒体关注中国海洋文化。
在线下传播方面,博物馆、海洋文化展览馆、各类教育实践基地等应积极参与海洋文化传播,举办征稿比赛、演讲比赛、海洋文化知识宣讲、表演等宣传活动,并借助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让海内外更多民众了解我国海洋文化,以此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海洋文化大众化、全球化传播体系。
〔作者:王嘉曦,上海海事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