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以“大思政课”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09     作者:尚 云 李小玲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依靠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教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新质生产力与教育有着双向驱动的内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应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理解把握新质生产力,需要思政课讲清其内涵和特征、创新其教学方式、拓展其教学实践,坚持以“新”作为切口、以“质”作为锚点,赋能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

守正创新,以“新”作为切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大思政课”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必须牵好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在新发展理念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在工作实践中把握规律、瞄准问题、转变思路,加快形成顺应时代发展变革、适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实现新质思政工作理念提档升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从事精神产品生产,要通过有目的的富有实践性的对象性活动,积极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切实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有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大思政课”是把校园小课堂和现实大社会相结合的教学创新实践活动,要充分认识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新质生产力也将催生引发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系和教育治理的系统性变革,促使思政课小课堂与高等教育大改革相联通、与中国社会的大课堂相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思想性、时代性和感召力。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是技术能手,还应在知识结构、情感意志、社会服务、实践能力等方面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树立为国家战略需求和人类未来发展而奋斗之志。要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教师立德树人职责,以思政课教学为切入点,实现党建和人才培养的双促进、双融合。积极组建贴合专业的课程教学团队,聚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实践训练、创新生态、课程思政等要素,紧扣理论——实践——拓展学习脉络,创新构建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将思政要素和专业前沿知识技术融进课堂、融进实践、融进拓展、融进思想,实现思政促品行、知识促发展、拓展促创新的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目标。

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新概念、新内涵、新意蕴。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的一个标识,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包含着更丰富、更深刻、更鲜活的理论新内涵和价值新意蕴。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集中交汇点,是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要在理论阐释、智力支持、科技赋能、人才支撑上见行动、有作为、作贡献。思想政治教育既为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理论支持,又作为精神力量直接参与物质文明的创造。要以党的最新理论微课、党史学习慕课、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等不断刷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科学把握学科建设规律、课程开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拓展讲授知识广度与深度。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联结。将思政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吸纳专业思政教师、跨学科教师和社会兼职人士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推动创新、实现创新。发挥“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作用,凝聚“三全育人”的强大合力,有机交叉不同学科专业,聚焦个体的“实践智能”,依托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各类平台集聚人才链,推动人才供给与高质量发展有效对接。

引领导向,以“质”作为锚点

马克思高度强调“人的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也是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之新,蕴含着劳动者的劳动情怀之新、核心素养之新、职业精神之新。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能动要素,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正是集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于一身的专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强化了人的主体地位,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塑了生产工具的内涵,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更加注重知识、信息和技术等非物质要素的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等等,这些都告诉我们,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升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能力提升“双向奔赴”之天地何其广阔,以“大思政课”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大有可为,高校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责任重大。要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协同发展,培育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形成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雄厚人才支撑体系。要通过研判新质生产力人才核心素养,精准对接学生思想脉络和潜在需求,推动广大青年手握真理、胸怀理想,勇于打破思维定势,能用“高尚”引领“时尚”,形成卓越的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跨界协作能力。要深化思政工程教育改革,构建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推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并广泛实施项目式教学。塑造智能教育新生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通用科技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新质生产力内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同频共振的方式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养。

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推动多主体协同育人。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实践,要坚持内涵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坚持特色发展,明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靶向性;坚持融合发展,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涵盖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多维度的综合概念,实践性强,要积极深化产学研教学体系,开展实践性强、生活性强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常态化带领学生参观创新企业,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通过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实践岗位和平台,打破人才培养“边界”,强化产学研组合,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制度,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人才,在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同时推动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高效融合,不断彰显精神生产力的巨大能动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人才培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以思政促品行、知识促发展、拓展促创新,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应继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改革,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奋力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切实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权,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作者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设立的陕西省“大思政课”建设试点项目“‘四融合’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提升实践育人实效”[8.实践育人建设项目,编号:30]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