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朝晖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新征程上,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实现普及程度和质量的提升,需要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要充分理解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进步,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202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阵地,高等学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各民族共同的主要交际工具。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作用。青海高校师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重要力量,高校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教育工作应成为全社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一种能力”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两种意识”即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要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强化语言文明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扎实做好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与责任。
引领示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地区高校要带头坚定不移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提升普及质量,增强农牧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马克思认为,“语言本身是一定共同体的产物”,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样从另一方面说,“语言本身就是这个共同体的存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同时,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充分发挥高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示范引领作用。要聚焦国家发展,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主动融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积极探索推普服务社会应用和人民群众需求新手段,更好服务教育和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高质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更好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课程,强化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应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建设,聚焦高质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语言文字工作人员及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队伍建设,整合不同专业人才资源,培养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团队,建立由教学、科研、管理人员组成的语言文字专家库。要加强经典诵读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定期举办民族地区高校语言文字工作论坛,以促进经验交流和人才培养,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推普方针,积极响应国家语委推动的民族地区推普攻坚、农村地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三大行动”。要加强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突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体地位,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纳入文明校园创建内容,加强校园语言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加强语言文化类学生社团建设,举办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努力建设书香校园。要重视优秀语言文化科研工作,探索数字化赋能推普新举措,推动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积极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数字化资源、教学和科研平台,结合当下科技发展,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质增效。要自觉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思政。要强化国际语言文化交流,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双边和多边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的交流合作。打造更加开放包容、更加优质可及的国际中文教育新格局,推广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和汉语水平考试,创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创新中国理念和概念、术语的中文国际表达。打造语言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走向世界。
凝心聚力,助力坚定文化自信
民族地区高校在做好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同时,应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要加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研究阐释、教育传承及创新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线上线下、开放共享的语言文化类优质课程与名师讲座建设,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积极参与中华优秀经典研究和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建设。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载体作用,深入挖掘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处理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关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才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蔡元培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民族地区高校要深入借鉴吸收优秀语言文化成果,主动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将语言文字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有机融合,为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本文系青海省语言工作委员会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海省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