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西宁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青海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的决定》。
改革开放,以波澜壮阔之势,给青海带来了沧桑巨变,绘就了各方面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壮丽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青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改革的思路谋划推动工作,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困难问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实现新跨越,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持续激发青海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
融入服务大局
提升发展潜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考察青海时提出“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考察青海时提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再到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考察青海,提出“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证明,青海走到今天,和全国一样,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定向,靠的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青海的改革怎么改,发展往哪里走?归根到底,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牢牢把握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更加坚定、更加主动地融入和服务全国大局。
青海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紧紧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美丽青海深化改革,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生态文明高地总体规划,完善领导干部任期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责任制、问责制、离任审计制,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规划体系、责任体系基本建立。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三个国家公园同时在建的省份,青海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地方立法,颁布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编制完成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率先建立规范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三江源国家公园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实体,创新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祁连山国家公园首创“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青海湖国家公园形成了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
青海依托产业“四地”省部共建机制和“对口援青”帮扶机制,以规划为牵引,以水定产、以矿定产,统筹盐湖资源勘探开发;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形成规划、基地、项目、政策、企业“五位一体”推进格局,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实现爆发式增长;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推动“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生态旅游“一芯一环多带”发展格局初步构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逐步向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特色化、数字化配资源,向主基地、主企业、主名片、主平台配政策。
为加快发展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青海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5项绿色算力地方标准,开展绿色零碳算力网络建设行动,创新建立“6+1”“数据援青”工作机制,主动承接和引入援青省市数字经济产业上下游企业和项目落地,推动绿色算力产业加快发展。
推动职能转变
激发内生动力
开展“3+10”国企改革试点,接续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国企“顶梁柱”作用不断显现……
梯次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全省营商环境总体呈现逐年提升、持续优化的态势……
一体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改革就是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领导,统筹谋划各领域改革任务,部署推进重大改革试点,研究解决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在青海落地见效。
青海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3%,全面实行许可事项清单管理,“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覆盖全省所有政务服务中心,配合市场化改革精简政府行政编制,推进省市县党政群机构改革,探索开展人口小县机构整合试点。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优化完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企建立党领导下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完成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探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国资国企焕发新活力。
企业开办压缩至2个工作日内,用水用电用气报装全省实现“零费用”。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出台提升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措施,深推“证照分离”改革……全省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建设持续升级。
科技创新为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青海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探索实施赛马制、揭榜挂帅和帅才科学家科技项目管理模式,推出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科研助理等创新做法,科研项目管理程序精简了近四分之一,科技成果登记实现“不见面审批”和“零跑腿”。培育建设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扩大对外开放
增强发展活力
9月9日至10日,青海省代表团赴香港考察交流,开展“港青携手 互利共赢—绿色青海香港行”活动,举办2024青海—香港经贸交流合作推介会,深入宣介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生动实践,推动青港两地深化合作再上新台阶。
从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青海·西宁城市生活馆开业,到2024青海—香港经贸交流合作活动开展;从直供港冷凉蔬菜出口备案基地面积约0.16万公顷,到西宁至香港直飞航班通航;从深化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到共同搭建文旅互惠平台……青海与香港之间的密切交流合作,是近年来青海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
青海雄踞世界屋脊,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积极借助各大展会平台和通道,推进国内外重点地区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书写了开放发展的新篇章。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省份,青海积极融入通道的建设和发展,加入“13+2”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牵头谋划并联合西部五省区推进中尼陆路贸易通道建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签订《关于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与十四省区市共同签署《口岸区域合作备忘录》,通过建立和创新口岸区域合作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内陆省区与沿边口岸、沿海口岸之间的务实合作。
在对外贸易上,重点挖掘盐湖化工产业优势,逐步形成饮马峡—重庆—钦州港—泰国曼谷、西宁市(PVC出口)—越南同登等铁海联运、公铁联运路线,成功实现纯碱、聚氯乙烯等青海自产产品向东南亚市场规模化出口。“西宁号”铁海联运班列实现首发,2023年开行国际货运班列154列。
对外开放需要高水平的开放平台。2016年,建成运营青海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2019年、2020年,海东市、西宁市分别获批成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2年1月,西宁综保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封关运营,结束了我省没有高水平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历史。2019年11月、2020年5月,青海省海东市、西宁市分别获批成为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近年来,青海积极组织参加消博会、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等重大展会,并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已连续成功举办25届青洽会,使青洽会逐渐成为深化东西部协作、促进区域合作、有效拓展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第25届青洽会实现签约项目104个,总投资额916亿元。
改革潮涌,开放风劲。让我们抢抓机遇,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以时不我待的奋进之姿笃行实干,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