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一线传真】小小调解室化解群众烦心事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24     作者:魏 爽

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伊克乌兰乡是一个纯牧业乡,居住藏、汉、蒙古、回、土等民族,藏族占全乡人口的98.7%。在这里,有一间名为“伊家人”调解室。

草原牧区地广人稀,人员居住分散,服务半径大,矛盾调解成为一个亟需破解的难题。2023年8月,伊克乌兰司法所结合农牧区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有效模式,设立“伊家人”品牌调解室。

走进调解室内,窗明几净,茶香萦绕,墙上由藏双文字结合成“家”字的四色图标识格外醒目。“红色代表爱,黄色代表希望,蓝色代表志愿服务,绿色代表和谐。四滴水珠滴入屋内,代表调解员用心、用情、用力调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诉前。”伊克乌兰乡司法所所长万玛才旦介绍。

“伊家人”调解室整合伊克乌兰乡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干部、派出所民警、司法助理员、社区法律顾问队伍力量,让39名人民调解员在矛盾调解工作中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将矛盾纠纷排查关口前移,发挥全乡120名一核五队成员和176名网格员力量“团体作战”,不定期在各村(社)巡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同时,进一步完善“建、管、用”一体化机制,积极搭建工作平台,鼓励引导全乡25名法律“明白人”积极开展普法宣传、社情民意调查、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

“以后有什么事,一定要心平气和好好说。”6月16日,牧民冷某来到“伊家人”调解室申请调解。冷某因与亲属因草场发生纠纷,造成两家关系越来越僵。得知情况后,调解员认真总结争议焦点,耐心安抚双方情绪,同时,与刚察县草原站工作人员沟通查阅档案,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丈量草场面积。通过调查后,工作人员释法明理、积极协调,最终双方当事人就争议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冰释前嫌,握手言和,至此这件困扰两家的烦心事彻底得到解决。

“你好,请问你们可以帮帮我吗?”今年1月,周某来到“伊家人”调解室表达自己的诉求。调解员了解得知,周某与才某结婚17年,两人经常因琐碎小事发生争吵。在当日的争执中,才某和周某发生了肢体冲突。调解员与双方进行沟通,缓和当事人的情绪,经过耐心地释法说理,双方终于重归于好。

“历经25年的矛盾终于解决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10月10日,伊克乌兰司法所主动作为,会同刚察县泉吉乡冶合茂村两委、伊克乌兰乡角什科贡麻村两委及卸任村干部、村警组成工作组,通过多次走访、成功调解了一起的边界草场纠纷,切实解决了双方当事人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让“伊家人”品牌调解室实现矛盾不上交,构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今后,伊克乌兰乡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打造‘做得好、叫得响、信得过’的特色调解室,积极协调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提高群众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万玛才旦说。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