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加快现代科技赋能高校文物保护技术课程革新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24     作者:郑丽珍

时下,随着人们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物保护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探索现代科技如何赋能高校文物保护技术课程革新实践,培养学生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学界和业界愈加重视的课题。

建强师资队伍,提升数字化教学质量

通过加强对师资团队的数字化技能培训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科技,使高校文物保护技术课程能够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在数字化教学能力建设,帮助教师调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如:定期组织全体教师数字化技能培训,增强现代科技赋能文物保护技术课程的可能性;利用3D扫描和建模技术对文物进行精确数字化记录和展示,为研究和教学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同时,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及激励本校教师发展,鼓励教师潜心教学,积极投入教学研究,培养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创新型复合人才。

另一方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教师也要紧跟时代要求、瞄准科技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可尝试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虚拟实境体验文物保护过程,提高课堂互动性和直观性;开发线上课程和资源库,促进高校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增强文物保护技术的普及率;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课堂讲授、实验操作、项目实践、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系统掌握文物保护和数字化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亲身体验和参与实际的数字化保护项目,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打造特色化专业课程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大量知识来自实践实验总结。高校培养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人才,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学习,掌握考古、生物、化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还要关注技能磨炼,增进学生对前沿材料和设备的了解,增强实践操作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物的认知。

一方面,国内开设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高校应当在课程设置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现代科技赋能课程教学,为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同时,要把“实践”作为重要的环节和专业落脚点,让学生掌握独立修复操作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学到艺术学和文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文物分析和修复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等。

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教材的革新,秉持立德树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构建符合时代需求、体现学科前沿、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材体系。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的深度融合,以便学生通过扫描教材中的二维码即可获取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提升学习的便捷性。除了教材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教师还可以布置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数字化保护项目,从文物选取、数据采集、模型制作到成果展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进而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使命。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从采集、存储,到修复、还原,再到传播、推广,可以说,数字技术为文物保护利用的全流程、各环节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新空间。要想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文物保护技术课程革新的赋能作用,首先,高校要以科研促进教学。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依托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平台,通过区域协作与科研合作等形式,设立多个文物保护、修复教学实习基地。同时,自主建设实习基地,全面助力文物保护技术教学改革建设,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其次,高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配置多个专题实验室和标本库综合实验室及多台大型检测分析仪器,满足不同材质文物分析、保护的教学和研究需求;借助科技考古实验室、文物保护实验室、石质文物保护实验室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及教学工作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学术训练,具体可覆盖文物保护与分析、科技考古、文博数字化信息化等版块,以增强学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例如,陕西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师生与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联合开发的杨家岭革命旧址数字孪生预防性保护系统,运用先进的数字孪生技术对杨家岭革命旧址进行三维建模,构建与现实世界一一对应的虚拟空间,利用数字孪生虚实交融、实时交互的特点,结合物联网、北斗技术和数据融合手段,实现了对革命旧址变化的可监测、风险的可预报、险情的可预控,为革命旧址的保护注入了科技力量。

再次,鼓励学生参与文物保护技术领域的学术活动。尽可能采取措施支持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学生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报告、发表学术论文;教师也要积极发布开放课题,热心指导学生申报相关项目,提升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学科,它注重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快现代科技赋能高校文物保护技术课程革新实践,将有效帮助学生在该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郑丽珍,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基金项目:西安文理学院文物保护技术课程教改项目(编号JY2023KGC22)。〕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