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加剧。为了提高学生择业性,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当前,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使命,将该理念与职业规划教学结合起来,可让学生对自身有全面认知,进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其职业规划水平,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教师应加强对立德树人理念的全面认知与认同,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偏好和专长,发掘学生潜能。要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让学生坚定信仰、以道德为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发展计划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人才培育的目的。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责任感的培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通过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将学生的人生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让学生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再次,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提升学生的情感认同,提高学生的软实力。与此同时,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也十分关键,要真正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就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一是学生个人要有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要适时地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对职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关注,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足准备。二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生对职业发展有一定理论认知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工作,在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水平。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点,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高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注重学生个人道德素养的培育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其中,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为重点,在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前提下,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和爱好,进行正确世界观的塑造,让学生在逆境中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崇高无私的价值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能力培训,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鼓励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学会体验。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激励学生对自己的事业和将来的生活做出科学规划。要通过学分化,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相互贯通,构建全链条、强融合的行业使命感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体系。与此同时,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学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其中,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高校要发挥关键的培养作用,学生要体现主体地位,家庭及社会要共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完善课程教学,加强学生专业探究和动手能力培养
高校教师应不断改进已有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校的办学方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根据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实际需要和教育的特定情况,确定与之对应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更好地利用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探究和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要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引导学生更加主动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学应用到实际中,让学生敢于说新观点、敢于写新方案、敢于做新项目,使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社会知识,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进行深入思考。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开展创新项目研究等。同时,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通过培训和考试,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外,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实践课程成绩、实习表现、技能比赛成绩等。通过评价,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和指导。
发挥新媒体作用,持续优化学生职业规划设计
高校教师要利用新媒介,多渠道拓展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网站、公众号和微信等途径,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广泛传播。同时,教师要利用新媒体推动信息更快地更新,对倡导职业规划设计的作品进行宣传,引导学生给予积极回应。在高校就业指导中,教师要从就业形势、专业优势、技能要求、职业规划、面试技巧等五个方面系统地介绍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与发展规划;要深入浅出,结合具体的工作案例,对行业进行深度剖析,对具体职业技能进行细致指导;可建议学生提前了解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鼓励其在日常学习中提高自身职业竞争力;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引导学生详细了解企业发展、核心业务、人才需求等,围绕人才联合培养、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等工作的可行性和合作模式开展深入交流,分析进一步推进合作的发展领域;基于职业规划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做好个性化、即时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作者:苏鹏,单位: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