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青海,因海拔、区位、气候等因素,造就了不同的地理地貌、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奔腾的江河、叠翠的山峦、辽阔的草原、奇骏的河谷、秀美的山川、肥沃的农田,勾勒出雄浑壮丽的高原美景。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探寻生态价值、生态责任、生态潜力的内在统一,将“生态优先”贯穿于绿色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李二堡镇,坐落于东西连绵的山峰之间,拥有丰富的水、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在生态保护的维度中谋定思变,因地制宜开辟绿色发展新“赛道”,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特色产业发展等以多点串线、聚线成面,好风景正在成为“好经济”。
悉心呵护松山森林
秋,如多才多艺的画家,把松山原始森林调成了五颜六色。来到李二堡镇松山村,向山对面望去,乔灌木、针阔叶混合,树林在不同的色彩间过渡形成了鲜明对比。
松山原始森林是民和县塘尔垣林场的管辖区域,丰富的植被为众多生灵提供了栖息繁衍的理想生境,据场长张天有介绍,这片森林面积达8000多公顷,拥有青海云杉、山杨、红桦、蔷薇、苔草等植物40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也极为丰富,鸟类达到70多种。
良好的生态,自然也少不了生态管护员贡献。张天有介绍,林场吸纳附近2个乡镇12个行政村的32名村民为生态管护员,建成了13个固定生态管护点,管护力量不断加强。
59岁的聂海峰是松山村村民,成为生态管护员已有七个年头。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这份辛苦的工作时,他说,这样既能顾上家还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保护家门口的自然环境,让我很有成就感和荣誉感。
在林区生态管护队伍中,聂海峰的年龄最大、工作年限也最长。曾经,他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就到周边打工,听到林区招募生态管护员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聂海峰负责管护的区域面积达3560公顷,共有5名生态管护员,其中约10公里的区域只能靠步行巡护。“我们的巡护区域点多面广,所以划分成了三条线路,每天都要开展巡护工作。”聂海峰说。
这些年,聂海峰既是管护生态的参与者,也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见证者。“得益于严格的保护和日常管护,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植被茂盛了,巡护途中看到野生动物活动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我还看到过野猪活动留下的脚印。”聂海峰讲述着这些年的切身感受。
跟着聂海峰往松山原始森林深处走去,河流、石壁、林海、植被,一切浑然天成,造就了绝佳的生态美景。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李二堡镇又多了求变的机遇和发展的出路。
李二堡镇党委书记赵松海描绘着他们的发展蓝图:“我们将以松山原始森林和野花山为依托,以生态旅游为发力点,全力打造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康养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一期计划于明年‘五一’前完成25公里的徒步栈道。”
随着生态产业优势的不断凸显,绿色成为发展主旋律,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餐饮、农畜产品等产业的集优发展,基础设施实现提质升级,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李二堡镇的发展规划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无上限、绿色发展有下限。正如赵松海说:“我们把生态保护第一贯穿在方方面面,在有序的资源利用中,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价值转化,在惠及广大群众的同时,也实现更严格的保护。”
涓涓溪流润泽山乡
远处的雪山融水点滴汇聚,从松山原始森林的山涧涓涓流出,自南向北最终在民和县核桃庄乡里长村汇入湟水河,这条河被当地人称为南大山藏峡,藏峡水是湟水河的支流。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湟水河是黄河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作为黄河出省断面所在地,民和如何扛起源头责任担当?赵松海告诉记者:“我们以加强藏峡上游、河西沟水库水生态保护为抓手,持续抓好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为全县提供安全放心的饮用水资源。”
南大山藏峡是民和县域内广大群众的饮用水源地,对于沿河乡镇及村庄而言,要千方百计保护水源地水生态安全。2018年起,湟水河支流民和县米拉沟李二堡镇段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先后分三期总投资达7000余万元,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水土保持种草、植树及收尾工作,完成总工程量的95%。工程实施期间,治理河道3.6公里,新建防洪堤及护岸长7.09公里、潜坝6座、穿堤涵管2座、下河踏步4座等。
巡护河道也是聂海峰的工作内容之一,他讲述着河道前后的变化:“以前河道的水流量很小,有时候还会出现断流的情况,现在河水变清了水流也大了。”说话间他掬起一捧清水喝了下去。“因为这是饮用水源,所以我们的巡护工作慎之又慎,生怕有一点垃圾污染了水质,所以每次沿河巡护都十分仔细。”聂海峰说。
“得益于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既保护了饮用水安全,保持了岸边水土,也确保了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赵松海表示。
在当地群众看来,湟水河支流民和县米拉沟李二堡镇段河道治理工程既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和县李二堡镇马莲滩村村民李有军讲起了自己的经历,从山上搬下来后,他家的新房离河道很近。2018年夏天,一场强降雨使得河道改道,冲毁了还未入住的新房,使其财产遭受损失。
得益于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他家搬到了河的另一边。“河道经过治理以后住着很放心,像今年夏天的强降雨,一点也不用担心安全隐患。”李有军用最质朴的话语道出的皆是满意。
立足生态系统全局谋划治水工作,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防汛问题。赵松海认为,工程的实施必将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从生态环保方面来说,既能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出现河流断流与植被退化等问题。从防汛方面来说,可以保证河道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增强河道的排洪能力,且淤泥的综合利用有助于岸坡加固和植物生长,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夕阳洒向河面,泛起的白色浪花更加分明。赵松海指着岸边被可降解布覆盖的区域说:“这些覆土区域将种植一些适宜环境的本土草种,几年后就会实现河畅水清岸绿了。”
甜糯玉米供不应求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李二堡镇正以特色优势产业“突围”,以集约、高效的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实现全链条纵深发展,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鼓起了群众腰包,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
李二堡镇地处狭长的山谷地带,这种地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却也孕育出独特的生态优势。李二堡镇立足自身优势寻求突破,在生态保护的“加法”中做好产业发展的“乘法”,以生态保护为核心,推动特色产业纵深发展,实现以一点辐射全面、带动全域。
谈及当地优势产业,赵松海说起了甜糯玉米产业,一边说着还一边拿出两根自产加工的产品样品,讲起了发展产业的初衷。
赵松海介绍,独特的气候、地理等条件,是种植农作物的“天然良港”。玉米是民和县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当地搭乘政策“快车”,将产业发展的目光聚焦到了玉米产业上,全力打造集种植、仓储、分拣、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并致力于打造叫得响的品牌。
来到李二堡镇马莲滩村,依托马莲滩甜糯玉米仓储、分拣配套设施项目建起的厂房已经投产。青海马莲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维云告诉记者,项目年产规模为600万个,今年投产后已加工120万根玉米棒,实现收入160万元,用于周边群众务工支出就达40余万元。
今年,李有军家70%的耕地都种上了甜糯玉米,虽然以前也种但都是青贮饲料,他算了一笔账,今年下来亩产玉米的收入比原来要高出两倍。他表示,明年还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马莲滩村有128户495人,搬迁到现址后因靠山临河,要想办法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上找到更多路子,立足本村80%农户种植玉米的基础,实施了甜糯玉米仓储、分拣配套设施项目。马莲滩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应龙告诉记者,项目先后投入1100余万元,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建成后每年以28万元承租给企业。该产业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最主要的是提高了土地和农产品的附加值,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今年我们产品实现了点对点订单式销售,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明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与种植户的合作力度,继续增加种植面积,扩大加工规模,争取达到满产。”刘维云信心满满地说。
以生态为底,让产业扬优,李二堡镇在求质向“新”的发展之路上不断求索,赵松海表示:“我们将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在产业的高效发展中,以发展成效厚植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