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维度 看民族地区学前普通话教育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11-12     作者:马亚玲 高凯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明确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23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中,要求“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可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共同的语言可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有益于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帮助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筑牢今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语言基础,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学前儿童普通话能力提升行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前教育语言学习规律,完善学前语言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学前语言教育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学前普通话教育全面发展,为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夯实语言基础。

一、民族地区学前推普有益于儿童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费孝通先生针对中国多民族、多文化的现状,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即“中华民族”是指中国疆域里具备民族认同的“十亿”人民,“多元”是强调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要注重平等和谐,“一体”指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国家、是“一体”的,由于从古到今民族之间的不断迁移、融合、变化,中华民族形成了息息相通的“多元一体”,表明中华文化是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最终在5000多年历程中孕育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历史充分证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而当中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基本条件,由此能看到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儿童的文化认同在学前时期就已经萌芽,可从日常生活中感知文化差异,并逐步内化表现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习惯、性格。由于环境的影响,民族地区儿童在平日交往交流中只使用本民族语言,使得多数儿童入学前听不懂普通话,不仅制约了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无法了解与体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因此,要积极践行在民族地区大力推广普通话,给学前儿童提供学习多元文化的良好环境,结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少数民族学前儿童从听说本民族语言,逐渐进行用普通话日常交流,再到基本掌握普通话的要求,为不同年龄段的民族幼儿提供合适的普通话教育,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认同感,深化“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认知,最终实现不同民族的儿童能平等、快乐、和谐地共同成长与交流。

二、民族地区学前推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交流基础

推广普通话难度较大的是语言障碍极为突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僻的地理环境,这些地区环境闭塞,资源匮乏,经济、教育落后,少数民族群众世代聚族而居,与外界缺乏交流机会,存在整体性、普遍性的普通话障碍,各民族之间在经济和文化层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受到较大程度的制约,久而久之可能影响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铸牢,但是仍然存在不同地区的人说着不同的方言,阻碍着彼此的交流交往。语言相通才能实现人的相通,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难以形成理解和认同。普通话是民族交流沟通的纽带,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最终促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一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民族关系。推广普通话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基石,是实现各民族交流的必要保障,也是促进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教育普及的必要手段。

推普工作从学前阶段即第二语言的获得关键期开始,让3至6岁的儿童在幼儿园里学习普通话,通过教育渐渐地改变语言代际传递的影响,养成会说普通话的好习惯,如在家庭、社会中也形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让学前儿童在幼儿园学会用普通话进行简单的沟通与交流,为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提供更好的交流环境,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下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宣传普通话,使不同民族的儿童实现无障碍的交流,减少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交流基础。

三、民族地区大力推进学前儿童普通话能力提升行动

具身体验理论主张,人类的身体活动是认知的基础,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是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产生的。在学前阶段推广普通话,为儿童营造一个初步影响感觉器官的学习氛围和交流环境,儿童通过体验和交流互动,逐渐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参与到各类教育活动,体会到中华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上拥有着相同的美好生活追求。

要按照“先行试点、扩展范围、全面推广、巩固提升”的实施步骤,分阶段启动实施学前儿童普通话能力提升行动。通过组织实施全面摸排数据、完善基础设施、搭建信息平台、开发教育资源、启动顶岗支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强化质量监测、完善效果运用、实施“童语同音”计划、探索普惠方式等11项重点工作,开展学前儿童普通话学习训练,提升儿童听懂、敢说、会说、喜欢说普通话的能力,持续提升在岗教师和保育员普通话保教能力。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都不会少,一个人也不会缺席。民族地区推普让儿童从小感受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人民生活在一个大家族中,从小就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感受到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民族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基础。紧抓语言关键期,在掌握学前儿童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实施民族地区的推普工作,将更有利于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文系2022年度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民族地区学前推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ZCY039。)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