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02     作者:耿朝晖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一重要论述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思想指引。

立场是人类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站的价值原点。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文化源于人民实践,文化属于人民,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就要着眼于满足人的需要,服务于实现人的价值,落脚于促进人的发展,把人民的生活与实践作为文艺的源泉和方向,通过优秀文艺作品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监测和调研测算,2024年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7.33万场,同比增长16.27%,票房收入208.10亿元,同比增长41.10%,观众人数5736.65万人次,同比增长17.51%。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不仅以多样化文娱产品供给,精准满足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拓展文娱消费,促进文化繁荣与经济向好齐头并进。也表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文化企业要在深耕主业的同时,主动探索多元发展路径,多措并举巩固拓展市场、发力新兴渠道,做出新突破、取得新成绩,为时代铸就一座又一座文艺高峰,为历史留下一个又一个精神坐标。

着眼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

“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一重大要求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引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指引,守正创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动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实践表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描绘什么、讴歌什么,研究什么、主张什么,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首先就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今天的青海,坚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大美青海,书香浓浓;各地博物馆、文化馆、文化遗址等人潮涌动,“文化游”广受青睐;各具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动,为人们送上缤纷文化佳宴……更丰富的文化活动、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一个时代的创造高度由优秀作品标注,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峰由精品力作铸就。这些年,系列党史微纪录片《青海红记忆》、大型纪录片《河湟文化》、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纪录片《跑马溜溜的云上》、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青海篇)——《我心在高原》,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中篇小说《荒原上》、原创舞蹈诗剧《河湟》、原创民族歌剧《尕布龙》、原创话剧《永怀之歌》、原创话剧《守望可可西里》等优秀作品,以传世之心对待创作,以精品力作奉献人民,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展现青海山河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要求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理论内涵,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站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高度上,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格局中,认识文艺的地位与作用、文化的力量与功用,以文艺精品力作讴歌新时代、引领新征程,让中华文脉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永葆生机和活力。

着力养心志、育情操

“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这一重大要求启示我们,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文化建设既要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又要把确证和增强人民群众在劳动创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为文化建设的旨归,服务于实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价值。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把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面对当今世界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意识形态交锋博弈的复杂态势,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更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文化层面寻求安邦定国、安身立命之道,体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化功能。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并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国家发展需要价值导航。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汇激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踏上新征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激发起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持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构筑日益强劲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矢志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着重识才、重才、爱才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这一重大要求启示我们,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文化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要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在关注传统领域的同时,将目光投向社会各界,特别是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促使选拔出的人才既符合行业要求,又具备个人特色和创新能力,持续不断地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

青海省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16项,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245名,非遗保护机制日益完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传承能力显著提升、培训宣传广泛开展、非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非遗已经成为青海文化的重要标识,其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青海来说,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各族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责任重大、前景广阔。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青海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要大力培养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的人才。德艺双馨,是对一个艺术家最高的要求——德,说的是道德追求,是人品的考量;艺,说的是艺术追求,是作品的衡量。德艺双修方能双馨,即在“德”的方面具有正确价值观,在“艺”的方面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这些是我们在艺术教育中需要首先树立的标准。为此,要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和导向,找到艺术创作真正的源泉;强化文艺人才培养和创作中的家国情怀,从家国情怀的大格局中进行艺术创作;强化文艺工作者的创新能力,让文艺创作插上与时俱进的科技翅膀,更好地创作出新时代的文艺精品,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总之,要让青海更多德才兼备的文艺人才,以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为崇高使命投入到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以文化兴盛支撑国家强盛。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