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植绿增绿固基础、转变思路求发展、科学用林增效益。近年来,西宁市立足资源现状,补短板、扬优势,积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双丰收,也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
西宁市森林覆盖率整体不高,林分质量有待提升,林木生长量低。近年来西宁市牢固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把提升绿色资源总量作为重要任务,处理好植树增绿与改革增效的关系,立足林水资源条件,实施河湟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广森林高效经营模式,采取林分改造、森林抚育、补植补造、灌木平茬等措施,提升集体林质量。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近202.6万亩,森林资源面积和质量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从“十三五”末的36%提升至2024年的37.8%,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步提升,区域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等问题逐步改善。
西宁市气候土壤条件较差,以往造林多以松、柏、杨等抗旱耐寒的生态防护树种为主,生态林难以直接发挥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各类经营主体营林积极性不高。为实现“扩绿”与“增值”并行,西宁市结合退化林地修复等工程实施,加大灌木林营建、改造,2024年通过良种补植补造、雌雄株合理搭配、开辟采摘通道等措施完成1.65万亩沙棘灌木林改造(新建),为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做出示范引导。
随着科学用林的路子不断深化,西宁市在各地区积极推进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认定国家级森林乡村36个,建设省级森林城镇4个,省级森林乡村18个,不断提升乡村绿美颜值。在“浪山”热潮下,鼓励支持各县区在保护林地资源不受破坏前提下,发展林下茶园、露营地,满足群众休闲游憩需求。大通东峡、朔北,湟中上五庄、拦隆口、湟源东峡、和平乡等森林城镇依托林地景观资源优势,发展林家乐、露营地近121家,2021—2024年累计接待约4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1.4亿元,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0万元以上,每年带动乡村就业人数1000人以上,集体林社会、经济效益逐步凸显。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促进集体林资源增长、质量提升,引导集体林地有序流转、规范经营,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药、林菌种植、生态旅游等林下经济,更大程度发挥集体林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努力探索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路径。”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