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做乡村振兴的“贴心人”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12     作者:罗 珺 通讯员 吴高辉

“你们走了多少户?”“这户的困难问题有没有解决?”“有没有排查到突发困难户?”……无数个日夜,有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带领乡村干部走村入户、走访调查,走遍全乡每个角落,他就是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乡长马生彪。

为帮助困难群众“挪穷窝”“断穷根”,确保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不少一人、不落一户”,他带领大家深入群众家中唠家常了解情况,和大家一起谋划产业发展……来到巴藏沟乡的6年时间里,他用心用情用实际行动一步步贴近群众,真正成为了乡村振兴的“贴心人”。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更是关键。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马生彪用6年脚踏实地的实践,让答案愈发清晰起来。

“想要村子富起来,村民过上好日子,就要发展强村富民的好产业。要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积极争取资金,落实项目。”马生彪的产业发展思路很明确。

为破解索家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实体项目缺失等现状,他和驻村工作队跑前跑后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在2021年争取到衔接资金144万元,分别实施了3个家庭托管养殖场、花椒基地管网项目和“敬德洗马”非遗文化长廊等项目。此后,又争取到有效衔接资金330万元,实施了青贮饲料种植加工项目,流转1000亩(1亩≈0.0667公顷)土地种植饲用玉米,购置农机具、修建青贮窖池等,并结合粮改饲和撂荒地整治工作,种植燕麦、苜蓿等作物。

经过两年的摸索,马生彪和索家村党支部积极探索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逐步形成“以养代种、农牧互促”的村集体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率先在索家村建立乡村振兴青贮饲料种植储藏项目示范点,正式打开了青贮饲料种植、加工、储藏、销售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新模式,找到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如今,索家村村集体经济收益从2021年底的5000元增加到2022年底的30万元,2023年总收益达60万元。村里的柏油路铺到了农户家门口,村集体发展经济势头正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的示范作用愈发明显。

“这些年,马乡长为我们村的发展可以说是操碎了心,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总是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从开会商议到征集群众意见,再到青贮饲草种植加工项目示范点建成,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现在,村集体经济收益上去了,老百姓们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大伙儿别提多开心了!”索家村党支部书记刘维洪说。

“乡村振兴了,乡村治理也不能落下,要努力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满意清单’,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用实际行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这是马生彪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你好!我找一下乡长。”乡政府的院子里,经常能见到村里群众带着问题来找马生彪。面对来来往往的村民,马生彪说:“我们的办公室就应该敞开门面向群众,每个人的办公室都应该是人民群众的接待室。”

不管是基层党建、环境整治、信访维稳、地质灾害搬迁,还是乡村振兴、理论宣讲、安全生产、撂荒地整治……甚至是调解农牧民群众的邻里纠纷、婆媳矛盾,每一项工作他都认真对待。6年时间里,根据群众需要,他随时转换着不同“身份”:调解员、宣传员、排查员、规划员……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脉相承。

多年来,每每有人问马生彪:“是什么让你如此用心深入群众,并日以继夜辛勤劳作?”他总是这样回答:“我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不论在任何岗位,都必须坚持走到群众中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