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近年来,湟中区锚定“全国冷凉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目标,紧紧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以现代设施蔬菜和高原冷凉蔬菜为双引擎,按照“一心两川一带一区”的产业布局。在拦隆口、多巴等10个乡镇创建湟中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4年产业园落地项目9个,总投资5000万元,涉及高原冷凉蔬菜基础能力提升、现代育苗温室建设、包装流水线和智慧农业等内容。通过产业园的创建,提升湟中高原冷凉蔬菜综合生产能力和知名度,推动蔬菜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地域和天气优势得天独厚
湟中区因高原冷凉气候资源禀赋,加之产地环境无污染,冷凉蔬菜在品质、营养、安全、夏季上市期等方面的地域优势和气候优势比较明显,其典型特征在于源自高原超净区的品质佳、营养全、质量安全等优势,体现出了西宁冷凉蔬菜绿色有机品质。
60多种冷凉蔬菜走向菜市场
2024年,湟中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1.9万亩,蔬菜产量29.8万吨,产值10.132亿元。其中:露地蔬菜面积8.05万亩,产量17.5万吨,包括大白菜、胡萝卜、蒜苗、菠菜、大葱、娃娃菜等30多个种类和品种;设施蔬菜面积3.85万亩,产量12.3万吨,产品包括黄瓜、西红柿、辣椒、丝瓜、茼蒿、草莓等各类蔬菜及果品,共计达60多个种类和品种。
绿色蔬菜生产能力与日俱增
全区已注册蔬菜商标品牌23个,91个蔬菜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成功注册湟中“圣地田园”公用蔬菜商标品牌,统一印制“圣地田园”公用品牌标识的包装袋、封箱胶带等并应用到产品上,品牌培育工作已步入了快车道。同时持续推进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96%,质量安全监管覆盖率达到100%。
在全区蔬菜种植基地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化、有机肥等关键绿色生产技术达12项,累计推广面积达20万亩次,绿色生产技术支撑作用日趋明显。重点引进菠菜、紫色长辣椒、陇椒75、小西红柿等10多个蔬菜新品种,加大全区新技术应用转化力度及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加快提升绿色蔬菜生产能力,为全面推进全区蔬菜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位居全市第一
全区已建成千亩以上设施基地3个、百亩以上34个,主要分布在云谷川和西纳川地区,共建有设施温棚8582个自然栋(种植面积10439.7亩);建有露地蔬菜万亩基地2个、千亩基地11个,百亩基地60个;建成蔬菜保鲜库225座、库容6.8万吨;建成蔬菜智能育苗温室15座。全区已完成蔬菜种植11.9万亩,种植品种主要有大葱、蒜苗、西兰花、娃娃菜、菠菜、胡萝卜、紫叶莴笋、生菜、荷兰豆、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等60多个种类和品种,产量达到29.8万吨,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位居全市第一,全省蔬菜大区地位持续巩固。
湟中区作为全市“菜篮子”稳产保供重要基地,通过部分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销往省外各类蔬菜达6万余吨;销往周边地区、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学校、企业、蔬菜平价超市等19万余吨,其中为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供应蔬菜约14万吨,占全省本地蔬菜供应量的一半以上,有效缓解了青藏高原地区蔬菜依赖外销,造成运输成本高、蔬菜价格贵、损耗大的问题,并依托城郊区位优势,蔬菜生产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品质不断提升,已成为西宁市主城区蔬菜供应“大后方”,牢牢扛起了全市“菜篮子”稳价保供政治责任,为丰富省会城市“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区形成规模的蔬菜经营主体达276家,其中企业数(包括龙头企业)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7家、家庭农场83家,带动2.06万余从业人口从中受益。积极培育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和蔬菜产业,并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务工等方式,不断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科技护航助力蔬菜产业前行
湟中区秉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集中力量打造西纳川-云谷川现代农业示范区,不断创新“农业+”模式,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探索“农业+科普”模式建成田家寨镇千紫缘太空植物博览园,“农业+文化”模式建成李家山镇云谷川印象小镇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湟中区田家寨镇田家寨村的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以“党支部+园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5+”模式,建立起以市场为龙头,集文化创意研发、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教育培训、贸易物流、餐饮服务、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将观光农业、科研应用、太空育种和冷凉蔬菜种植结合起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