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在法治轨道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18     作者:夏昌武

在时代的浪潮中,法治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行道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说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以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的重要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法治基础、注入强大法治动力,在法治轨道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在法治轨道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法治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和质量,只有不断推进法治建设,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首先,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必然伴随着中国法治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法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制度支撑与基础治理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现代化进程构建了稳固的制度架构与规范体系,可确保国家的持久稳定与社会的和谐有序。例如,通过宪法和法律确立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等,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事业提供根本遵循;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提升涉外法律斗争能力,可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

其次,法治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法治作为关键的治理工具,能够规范各类社会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并推动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司法公信力,社会治理效能得以有效提升,确保现代化建设在法治轨道上平稳推进,高质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例如,通过强化行政执法、司法裁决等措施,可维护社会秩序,有效解决社会冲突,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与进步。

再次,法治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法治不仅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而且为各领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框架与规范支持。通过确立公正、清晰的法律框架,法治能够有效推动建立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交易环境,进而优化营商环境。这种稳定的法律环境可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可预期的规则体系,增强市场信心,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创新活力的释放,对于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改革也离不开法治,法治可排除改革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劈波斩浪提供重要保障。改革越向纵深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越向前推进,法治保障越要有力有效。例如,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坚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确保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改革探索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及时修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法律,使改革成果制度化、法律化,更好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和优势等。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要想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获得强劲的前进动力,离不开坚强的法治保障。因此,要充分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在法治道路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在法治轨道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行动策略

在法治道路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从依法治国的全过程着手,推进各方面、各环节、各流程的具体工作,全力建设高质量的法治。

一是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伦理原则融入法治体系。应秉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原则,彰显法治的公正性、公平性。还要强调法治的目的性,确保法律制度的设计遵循科学原则,创建高效、实用的规则体系,从而优化执行流程、减少运作成本、提升整体执行力,确保法律更加顺畅有效实施。

二是要提高法律的可接受性、可实施性,强化法律执行机制,为法治进程推进奠定基础、提供保障。这一过程需要构建法律执行氛围,区别化应对多层次的体系环境与制度环境,以及不同的民风习俗及社会风气,全面推动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

三是要加大法治对经济发展的助推力和贡献力。为此,要更加突出法治的环境建构功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强化法治对公共权力和社会权力的监管,遏制一切越权、滥权行为。同时,坚决预防和治理消极懈怠、懒散、失职以及不当行政干预等不良现象,确保权力行使的规范性和效率性。在此过程中,需要凸显法治在保障安全方面的作用,统筹公共安全和经营主体交易安全;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不科学的政绩观念,以及人情关系等因素对法治的负面影响。

四是要强化法治体系构建,全面覆盖各类社会关系,实现法治内在结构的系统优化。这一环节不仅要求精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要持续加以维护、优化,确保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治理效能。值得强调的是,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过程中,要确保其“五大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之间的协调统一,以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流程。

尤其应重视的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这四个关键环节应无缝衔接。具体而言,在立法环节,应当加强宪法实施工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针对实践中不同地区在环境保护、发展协作等方面出现的共同问题,应探索区域协同立法;要加强民主立法,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则、重大诉求、重大利益、重要任务等纳入法律调整范围;要提高立法质量,以现有基础为参照,持续完善和健全法律规范体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同时,完善确保法律法规得以实施的配套规定、标准规范和工作机制,确保立法技术规范的编制和应用工作得到有效执行。健全吸纳民意、聚合民智的运作体系,优化法律初稿的公众意见征集与专业研讨流程,积极构建并运营基层立法联络站。完善备案审查体系与运作流程,确保所有违背宪法法律及上级法规的条例、司法说明、规章以及各种指导性文件均依据规定程序修正或废止。

在执法环节,应当严格完善执法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法律的有效性根基在于其实施的效能。目前,我国在构建法治体系过程中仍面临若干关键问题与局限,其中显著的一点即在于法治实施体系的运行效率尚未达到理想状态。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通过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完善行政处罚等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确保执法行为遵循严格、规范、公正与文明的原则。同时强调在执法过程中情理与法理的融合考量,以期达成行政执法的政治影响、法律权威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

在司法环节,要尽可能确保公平公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方面社会利益矛盾更加复杂多样,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诉求也更加强烈。必须强化制约监督,着力破除妨碍公正司法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等。

在守法环节,要加强全民守法意识。这一过程要求始终将人民群众置于核心地位,构建法治化社会环境。例如,强调并实施标本兼治策略,全面优化与推动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强化法治教育与法律常识普及,确保法律知识深入民众生活、法治精神贴近大众,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总而言之,法治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层次、全方位、制度化、体系化的保障作用。弘扬法治中蕴含的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尊严安全、和谐美丽、文明大同等价值理念,对于在全社会形成法治共识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加强法治中国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夏昌武,单位:上饶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海燕]